谈起国际化教育最生机蓬勃的城市,在中国大陆,许多人第一个会联想到的是上海。但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大,看向整个亚洲。其实除了上海,另外还有两个城市(国家)堪称“国际化教育的高地”。
一个是新加坡。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国家”,这个全国面积仅有北京二十四分之一的国家,却是全球最大的“双语实验室”。
新加坡的第一语言是英文,其次是各民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各自的母语。华人是新加坡最大的群体,这也让他们的双语教育享誉全球。在每年的国际学生测评(PISA)中,新加坡几乎年年排在第一名,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部独占鳌头。
▲ 新加坡的素质教育排名全球第一
另一个则是香港。
香港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这也吸引着众多的内地人士移民定居香港。其中,教育移民占到所有移民因素中的80%。同时,香港本地学校的课业压力偏重,课程设计古板,这些原因也让大多数香港中产家庭选择让子女入读国际学校。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为孩子选择国际化的教育。而除了在国内择校外,不少家长都留意起了国外的留学热门地。那么同样是国际化教育大都,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如何呢?它们的教育模式又是否比我们成功呢?
01、学费对比
香港、新加坡,比上海便宜不止一点点
众所周知,上海国际学校的学费不仅是中国最贵,更是全球最贵。《爱尔兰时报》就曾对世界上25个高消费城市做过统计,结果表明上海的国际学校学费确是全球最高:平均每月的学费是2553欧元,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比第二名要高出四分之一还多。
▲ 《爱尔兰时报》的调查结果
相比较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的学费就要“划算”许多。比如,全球著名的教育集团学校——美国学校(SAS),就在香港、新加坡和上海三地都有分校。然而,它们的学费竟然相差有多达十万元,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注:费用皆为人民币):
其次,除了集团学校外,我们对两地家长都非常追捧的双语学校也做了统计比较:
▲ 香港三所著名的国际化学校
可以看出,小学阶段上海双语学校性价比不错,但是到了为升学做冲刺的高中阶段,再次反超了香港。综合来看,香港目前大约有50多家的国际学校,全年学费的中位数大约是港币82000,也就是人民币69000元。所以,总体上,绝大多数香港的国际化学校学费比起上海都要低一大块,加上香港国际学校不亚于魔都的纯英文教学环境、师资水平,都让每年众多来自内地的家长大呼“物超所值”。
香港耀中国际学校,是香港很多明星子女入读的“贵族学校”,但学费还是比上海耀中要便宜了8-9万元每年
再来看新加坡,新加坡国际学校的独特性在于其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整个学校的学生会来自60多个不同的国家:
学费上,新加坡国际学校则和上海第一梯队的双语学校类似,小学到初中每年15-18万不等,高中封顶20万。虽然收费比香港要高,但折合下来,一个家庭每年也只要花上比国内双语贵2-3万的费用,就能入读纯正的国际学校,性价比也很不错。而且,新加坡还有种类丰厚的奖学金,能为留学生缓解不小的经济压力。
02、优势对比
香港教育亚洲闻名新加坡教育投入超高
选择国际学校,除了考虑学费外,还有很多重要的择校因素,比如升学成果和背景资源。在这两点上,香港和新加坡都各占优势。
亚太地区,香港成果稳坐第一
香港国际学校大部分采用的是课程。和上海日趋成熟的学校比较,香港的教育起步时间更早,也更为完善。能直接证明其教育成功的,就是香港每年超高的大考成绩和海外大学录取率。
比如,在2019年全球统考中,香港共有2284名学生参考。虽然参考人数只有大陆的一半,但满分人数却是我们的2倍(34人),DP平均分则为35.99分,排名亚太第一。
正所谓“得者,得国际教育”,疯狂的香港学校,自然受到世界各大高校的垂青:
1)香港最老牌的学校,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在1994-2016年的22年间,有多达282个学生进入常春藤大学和牛津剑桥,平均每年13个;
2)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孙子就读的汉基国际学校,2014-2016三年间共有49个学生进入藤校和牛剑。汉基毕业生一般只有100个左右,这意味着有16%的学生进入藤校、牛剑。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部分国际学校都是英制,所以相对于常春藤大学,香港人更热衷留于牛津和剑桥。据统计,在2011-2015年的5年间,香港共有3911名学生申请牛津和剑桥,成功录取569名,录取率为惊人的14.5%。
新加坡政府教育投入占20%
说起新加坡教育为何会“成功”?那么主要原因一定要归功于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占新加坡总预算的20%。
在新加坡,教师的平均起薪在1100美元和2500美元之间,如果学生成绩表现优秀,学校还会给老师发奖金,因此新加坡许多青年教师每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为了保证高水准的教学质量,新加坡规定所有的教师都要经过国立教育学院的培训课程,国际学校的老师也不例外。每一名教师每年都要参与至少100个小时的培训和研讨会。
另外,新加坡政府在留学政策上也格外亲民。为了支持留学家庭去新加坡,政府专门发放陪读签证(允许一位家庭成员办理陪读签证,直至学生年满18周岁),以及允许陪读家长打工。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留学热门地对比,新加坡的留学政策可以说是“一签永逸”。
03、忧虑
香港入学竞争激烈/新加坡补课严重两家“老大难”都是中文教育。
虽然在新加坡和香港读国际学校的优势明显,但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来看,两家的“缺陷”也摆在面前。
赢在出生时的“香港升学”
香港国际学校的发展历史悠久,市场化发达,让两地的家长选择非常多。但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香港国际学校最明显的问题还是——需求远大于供给。在香港,光有钱并不代表能买到心仪的学位,因为申请国际学校还要通过竞争激烈异常的“面试关”。
首先,香港国际学校的面试申请往往要提前一年以上,很多学校甚至可以通过婴儿的出生纸报名。据传曾有家长在提交申请时,附上了即将出生子女的超声波扫描报告,真正提现了“赢在出生时”。
其次, 香港国际学校比之上海,对学生以往的“入读经历”审核更是有过之而不及。简而言之,想顺利拿到顶尖国际小学的录取,就必须要尽可能入读国际幼儿园;而想顺利入读好的国际中学,入读知名国际小学的经历成为明显的加分项目。
不亚于“海淀黄庄”的新加坡补习机构
新加坡则更像北京。新加坡又被称为“补习大国”,全国弥漫着火热的补习气氛,可以说毫不逊色于海淀黄庄。在过去数十年里,新加坡补习班的数量几乎翻了两倍,全国有超过八百家私人补习班在竞争这块高利润的大饼。一些补习机构类似于国内的学而思,需要考试合格才能报读,学费也不便宜,相当于人民币七八百元一次课。
而且国际学校的学生也要补课。虽然不用像新加坡本地学生一样参与残酷的公立系统分流,但学生仍然会被中国家长“逼去”补习班。因为只有突出重围,将来才能上好大学。从这一点来看,周末的新加坡和北京、上海几乎是如出一辙。
两地共同的“瓶颈”:因政策而受限的中文环境
虽然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在全球享有盛名,连金融巨鳄罗杰斯都说,“是因为看重新加坡的英语和华语发展,才选择为女儿定居此地”。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一个现实,就是新加坡的中文课程对中国家庭来说,还是太浅了。
如今,虽然中英双语班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中已很普遍,但很多中国家庭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到小学毕业时的中文水平,也就是国内小学3年级的水平。至于原因,则和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不无关系。事实上,当初李光耀在新加坡实行双语制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华人占多数,所以只能规定英语为第一语言,这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交流以英语为主。而中文,更多像是应试考试,只要及格就行。
同样地,中文教育在香港也很难“大展拳脚”。这几年,中文地位在全球已经迅速升温,但香港的中文教育改革却根本赶不上其发展速度。香港国际学校的中文课程之少,让很多内地家庭深感忧虑,孩子的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都和地道的外国孩子无异,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这也让香港的中文培训老师一时间成为了抢手货。
思考:新加坡和香港是否更成功?
从新加坡和香港的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世界上很难有“完美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即使学校收费再便宜、成绩再好、也还是会有入学难,中文教育跟不上等“瑕疵”出现。其实,说到底心魔还是在家长。时刻想着要“防患于未然”的爹妈到哪里都会忧虑。
在国内,我们愁娃上了双语学校,却最终“中文没学好,英文也没学会,到头来两边不地道”,然后发出“魔都无书可读”的疑问…在国外,我们又会患上“思乡病”,抱怨最好的中文教育其实还是在国内,国外长大的娃最后只能成为“香蕉人”。
其实有时候,洒脱些,你会发现或许最适合的教育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