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学,已经热了很久。就我的所知而言,最少在十年前,就已经有各种机构在运作。
那时,我得到的反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走走、看看、吃吃、拍拍……而且来自小朋友的反映不是很好。有个当时五年级的孩子告诉妈妈:“我们同学都在抱怨,说吃得不好,住得太差……”
我们当然可以说,游学嘛,你小孩子家家怎么能只关心吃住玩?
可是,这才是孩子。想想看,大人出游,不也是这样?同我们加斯顿小学主办的“勇敢的心”不同,这样的游学毕竟不是以磨砺意志为主的,毕竟是在国外,衣食住行特别是安全是要有基本的保证的。
那么,“学”呢?
转了一圈,学了什么?
记得某民办学校,组织一年级的孩子到新加坡去游学。有人问我怎么看,我非常主观地表示怀疑:“出国,语言肯定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孩子去使用英文,去感受英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过就是会说那么几句简单的会话,有意义么?这个学校的动机,无非就是为了一个钱吧?”
盈利,无可厚非。但是,我一向认为,所有同教育有关的活动,都该体现三个度:孩子的角度、教育的高度、文化的深度。如果盈利为先,如果只是玩个花样,那么……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就要返程了。我和沈凡老师以及十一位小团员。
如果我说,尽管我是这次翼起来新加坡研学之旅的带队老师之一,可是仍是存有三分不确定踏上旅程的,你信么?
之前,我看了翼起来青少年研学旅行中心提供的课程安排及教师手册。打心眼里来讲,非常认可,也很是期待。同我所了解的其他研学旅行不同,翼起来的研学设计,同南明教育的理念是高度统一的,即重视课程。出发之前,就由专业的老师就通过微信群组织前置课程的学习,让孩子们对新加坡有了一个相当全面的认识,并思考同主题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而在旅行中,不只是游览风景名胜,而且参访城市规划部门、新生水厂、学校等,不只是参访,而且亲身体验,结合研学手册来进行讨论和总结。日程中甚至还给了孩子们一整天的自由行动时间——分组、发钱、完成任务!恐怕对很多大人来说,拿着一部没有信号的手机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走上一整天,都是一个难题!
但是,能够落实几分?
多少想像,都扛不过柴米油盐。多少情怀,都经不住雨打风吹。
走过了,就有底儿了。
我们的孩子究竟收获了什么?
简单回顾,做个总结。
第一, 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这看上去是很自然的,谁出门都能长见识。你看,有的孩子是第一次乘高铁,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转机,第一次同大海亲密接触,第一次离开父母旅行,第一次出国……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我问孩子们,今后和父母一同旅行,有没有信心做开路先锋?他们信心满满。
而选择新加坡为目的地,无疑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同中国渊源极深但截然不同的国家,让我们感到亲切又新鲜。
原来四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如此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尊重,齐心协力。
原来一个从开埠到独立到如今不过二百年的国家,对历史有如此郑重的态度。
原来尽管寸土寸金,政府依然能够牢牢掌控房地产的发展,保证居者有其屋。
原来尽管资源匮乏——没有一滴油,却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最繁荣的国家……
原来一个用水超过百分八十需要向邻国购买的国家,却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成功开发“NEWater”,既保证了居民生活用水,还成为了立体绿化的花园之国。
原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有可能会变得更好。
第二, 感受“英文”,认识“学习”。
实际上,就英文环境而言,新加坡对于中国孩子的挑战并不算大。因为华人在当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政府也一直提倡推广普通话,特别是在景区、购物中心等,很容易遇到会听得懂、会讲明白汉语的当地人。
但是,我们仍然感受到了语言不通所带来的各种不便。
在新生水厂参观,在环球影城玩耍,不只是书面指示,所有的讲解也是纯英文的。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单单是从我们所在的酒店到鱼尾狮公园,为了查询适合的地铁线路、找到候车月台,我们的孩子足足折腾了近一个小时,先后问了七八位路人,才算是摸到了门道。
哦,我们当老师的自然早就做好了功课,却袖手旁观。而孩子们起初的确是羞于开口,而是埋头研究路线图并激烈讨论——而当张浩然这个十二岁的小伙子第一个勇敢开口,大家就发现原来同陌生人讲话不是天大的困难。
于是,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的英文还是相当poor的,而要想体验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向广阔而美好的世界,是要继续加油才对。
点燃内心的驱动力,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学院这两所在亚洲数一数二、在世界也位于前列的顶级学府访问,则让孩子们更是心潮澎湃。
这么好的学校!
那么用功的哥哥姐姐!
分别接待我们的两位中国留学生,一个来自东北,国际汉语研究生在读,另一个来自河北,绿色建筑专业研究生在读。两位大姐姐非常热情,非常耐心,不过短短一两个小时的交谈,却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也许,这两位姑娘就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明天的模样?
第三, 体会“国际化”。
什么是国际化?
英文环境、不同肤色、多元文化?
对普世价值的理解,更重要。在新加坡,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人的关爱。而读懂这些细节,就是一种最生动的学习。
如公共运输。
新加坡的公共运输之发达,毋庸置疑。不过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国土,约五百六十万的人口,拥有汽车的比例相当于每五人一辆,不可谓不高。但在新加坡,少有拥挤感,虽也有行驶缓慢的时候,但是绝不会让你有塞车之痛。因此,新加坡的交通系统被公认为全世界第一,而能够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精心的设计、严格的管理功不可没。其背后,正是源于人文关怀。
政府鼓励人们使用公共运输,一方面是使用经济杠杆来控制机动车,一方面则是让大家觉得公共运输快捷而且贴心。我们看到,每个公交站都有隔离桩,确保候车的安全;公示牌的信息非常全面,含路名索引、站名索引和车辆信息;配备座椅,而且有高有低,高的座椅是斜面,为的是方便老年人使用。我们还看到,地铁站的通道为防行人在拐角处碰撞,不只是画线,而且安装栏杆,不只是安装栏杆,而且安装镜子,甚至把整扇门都装上镜子;地铁从早上五点五十九分到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每两分钟就是一列,毫不拥挤。
如房屋。
在这里,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的居民占大多数。这样的房子,由政府设计、建造、装修和管理,面积从六十平方到一百四十平方不等。多少钱呢?六十平方的房子,新币九十万——新加坡的就业率极高,刚毕业的本科生的工资为月五千元新币。注意,这里的六十平方,不是建筑面积,而是实用面积。如果住满五年,既可以自行买卖。那么,如果不愿买房呢?可以住“廉租房”,每月租金五十新币左右,即人民币两百到三百元。
对了,还有一点是蛮有意思的。
地铁竟然没有安检。环球影城也没有!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是把每个人当成好人来看待的,同香港、韩国等相似。所以,人们的感觉很好。
这样感觉很好的人,自然就如我们的小团员王泽宇在英文小演讲中所说的,很友好,很不同。
是的,新加坡人的素质普遍是很高的。
还是举交通的例子。
新加坡的司机开车是很规矩的。几天里,我没有见过突然变道和强行加塞的,像我们的导游托马斯先生开车,如果需要变道,一定要等到相邻车道没有来车了,才会从容转向——哪怕后面的来车距离他有五十米,他也会耐心等待。我们还多次体验到过人行道的踏实,因为所有的车辆都会主动停下来等行人通过,是的,非常主动,你不走,他还会微笑着摆摆手提醒你但走无妨。
托马斯说,法治是新加坡的基石,而法治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新加坡人从小就是在一个法治的环境中长大,所有的规则或者说文明,都已经融入新加坡人的血液。
这是不是普世价值的体现?
第四, 了解不一样的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我的观感是三个词: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和立交桥式的架构。
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条腿。在小学阶段,有两个重要的考试,一个是在小学二年级时进行,通过考试来进行分班,把占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高IQ孩子选拔出来,进入精英班,另一个则是小六的考试,决定孩子走“高考”的路,还是选择职业教育。
立交桥式的结构,是指所有的孩子虽然会有分流,但是仍拥有二次或三次选择的机会。选择职业教育的孩子,仍可以进入“大专”,选择“大专”的孩子,仍可以考入大学,而接受“大专”教育的孩子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也就是说,向左走、向右走,都是被允许和鼓励的。
说实话,我不是非常赞同这种模式。因为我不认为孩子太早被确定为什么“材”是合理的。我甚至偏激地认为,精准的人生是一种成功,而浪费的人生也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但是,我也了解到,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学生就业率高、收入也不比拿到大学文凭的低,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拿国内的眼光来对新加坡的做法评头论足。我相信,这样一个非常重视教育也习惯规划的政府,自然是基于国情进行了认真的论证,才会实施这样的政策。
那么,对我们,是否有启发?
托马斯在和我们分手时,语重心长:“孩子们啊,要记住,无论在哪里,都要用功啊!”
可不就是这个理?
第五, 真刀真枪地提高自理能力。
短短几天,很多故事。
不,有些故事啊,在发生时明明是事故。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被宠爱着长大的?仅管理好自己的东西,就是一大关。而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更是让他们方寸大乱。
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每日总结,就是在引导孩子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是在激发孩子在“危机”中拔节成长。
此处省略数万字。
不开玩笑,我会把这些素材攒下来,回头一定要用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六, 收获友谊。
不多说,孩子们交朋友的能力,比大人强多了。
在研学之旅的第四天,爱信国际学校的石明培校长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场讲座,主题即研学与国际化。他指出,出国研学的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塑造国际型人格。
说得好!
“所谓措手不及,不是没有时间准备,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准备。”
我们的孩子,将来必然会比我们走得更远。
今天的每一刻,都该好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