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体育城最终篇:属于体育人的天堂!

“我觉得应该每周都要约上三五个好友来体育城学习、逛街、看球,还可以尝试室内攀岩、健身、玩水上活动,每一次都能找到新鲜的玩意。这简直就是每一个体育爱好者的dream place!”

不知不觉,新加坡体育城“游记”已经接近尾声,Vincy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前,我们跟着她一起看了约70个足球场大小的体育城全貌、也对体育博物馆有了大致了解。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新加坡体育城的购物中心和体育馆。

第四站:加龙威商场

营业时间:10:00—22:00

加龙威商场门口↑

在加龙威商场,运动用品专卖店、运动娱乐场所、潮流服装店、餐馆、咖啡厅、生活超市一应俱全,还有室内攀岩中心(适合成人及5岁或以上儿童)、户外水上游乐场、日式温泉水疗中心等特色场所,这是一个独特的带有浓厚体育氛围的购物中心。

室内攀岩中心↑

这里的运动用品专卖店有10多家,你可以买到各种专业的运动装备以及运动器材(包含户外运动用品、智能可穿戴装备、运动眼镜、各类运动服装等)。

在美食广场上,有近30家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法国等地的餐馆与咖啡厅,还有大量的当地美食。

娱乐休闲场所,可以玩手游、桌球↑

此外,商场内有一家名叫Rendezvous CWAL的商店,专门售卖电动踏板车、滑板、电动独轮车等工具,店里也提供租借服务,你可以提前在网上预定,价格约100rmb/小时,骑着它,你就可以在体育城穿梭自如啦~

对队长来说,最最最最兴奋的就是来到了新加坡首屈一指、拥有最多数量球衣以及球鞋的足球商店——WESTON CORP。在这里,全世界各国联赛、俱乐部、国家队的球衣几乎都有,还有儿童、婴儿球衣,一些足球藏品等等。

正门区域↑


各俱乐部专区↑

因为店里大部分都是男生,所以当我一个女生穿着巴萨球衣在里面晃悠的时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很快,店员小哥哥就过来问我需要找点什么,我为了缓解尴尬,就问了一句:“Can I take photo here?”他非常爽快大方地说了句“Sure!”,然后和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里的布局就走了,我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在那拍拍拍。

我在店内看到的唯一一个有单独专区的俱乐部就是——曼联↑

估计老板是曼联球迷吧:)

臭美一张↑

临走前,我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然后回看照片的时候,发现另一个店员小哥哥在对着我的镜头比“耶”,每一张都在

,太好笑了。这一天下来,真的是遇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认识到了不少有趣的朋友。

很开心给我比

店员小哥↑

第五站:新加坡室内体育馆

从商场其中一个门口出来,对面就是新加坡室内体育馆。这个体育馆建于1989年,随着体育城的建立这里也进行了翻新,其外形为锥形,内部为无柱结构。

因此场馆内舞台的布置可以灵活多变,可容纳的观众人数也随之变化,最多能够容纳12000人。

自建起,体育馆举办过各类体育赛事,如美国职业摔跤、亚洲青年运动会开幕式;曾迎来了无数大牌明星,如张学友、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Big bang、Super Junior、EXO、Taylor Swift、Lady Gaga等曾在这里举办演唱会;以及上演马戏、魔术、音乐剧与戏剧等其他表演。

目前,体育馆与国家体育场分工合作,根据体育赛事、演艺活动以及其他表演的规模及需求,分别承接活动。

游玩感受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新加坡体育城,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体育的另一面,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地方,我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客,只是来参观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体育,所以我能和这个地方传达出的理念产生共鸣,我能感受到这里所营造的浓厚的体育氛围、所提倡的一种休闲、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近两年,“体育+”这个概念很火,刚好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就是以“体育+”为主题对体育跨界融合进行探讨,所以最近也学了不少行业知识。

“体育+”,是一个横向的跨界融合和纵向打通产业链的一种加法。体育里有它自身的产业链,围绕着体育上下游去布局,这个产业链其实是很长的,在做体育的同时,还能够让关联产业做增值,就是跨界去让关联产业做增值。(来自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副主任何文义的解读)

可以说,新加坡体育城集合了“体育+商业”、“体育+娱乐”、“体育+历史”、“体育+教育”等多个产业的融合。国内的一些体育中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和早期建设时的规划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后期建设了配套的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但这些都是收费场所,没有供群众使用的免费运动、娱乐场所。

在新加坡体育城,像羽毛球馆、游泳馆这些专业的运动场馆同样也要收费,但它有免费的户外篮球场、沙滩排球场、巨型囯际象棋场、儿童游乐场、图书馆、博物馆、商场等,这就给群众提供了很多选择,除了体育,还可以读书、逛街。

目前,国内各地纷纷开展体育旅游产业,打造体育小镇,虽然体育小镇和体育中心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及运作模式,但从一个体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无论是建设体育小镇还是体育中心,最需要考虑到的就是“人”,古话说得好,“以人为本”。

在前期规划、设计上,要充分了解到体育爱好者以及普通群众(对体育不太感兴趣的人)的需求。体育爱好者对体育小镇的接受度会比普通群众高,二者的需求自然是不完全一样的。

因此前者会是带动体育小镇消费的主要群体,那么该如何做到吸引其他普通群众前往体育小镇?如何兼顾二者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突然想起高中背政治时最顺口的那一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上就是新加坡体育城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和启发。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厚爱,先拜拜了!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