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罗罗的一篇文章,除了心疼孩子,也很心疼妈妈。我们都知道生养孩子不容易,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是,我们想要给孩子的,是不是真的就适合孩子呢?看完以下的故事,我进入了深深的反思,我希望妈妈们在鸡娃的同时,也要看看这种方式适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1
中国有档冷门的综艺节目,叫《放学后》,把镜头对准普通家庭放学之后的生活。节目的制作倒是一般,但好在真实。最新一期讲的是一位让人窒息的虎妈。
这位虎妈的女儿叫吴欢芮,读小学,成绩在全校都保持前3名,奖状拿了一大堆。但是在妈妈眼里,这根本不够。
吴欢芮在舞蹈班上课的时候,妈妈一直在教室外虎视眈眈地盯着,因为女儿一个动作不到位,妈妈直接冲进教室,把女儿提溜出来,当着摄像机和其他家长教训孩子。
舞蹈老师觉得妈妈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赶出来安慰孩子,妈妈却说孩子“好啥好,跟其他孩子比差远了”。
放学后,女儿本来开心地和爸爸和姥姥在一起吃橘子,这时候妈妈回来了,瞬间给家里带来了一股强高压气流。
爸爸不能理解,和妈妈争论:“学习要到这种地步吗?连吃块蛋糕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妈妈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她马上就要小升初了。”爸爸追问,“咱们孩子学习差吗?”妈妈再次斩钉截铁地说,“她不是第一”。
在妈妈的要求下,女儿压腿的时候,还要一边看书。
发现女儿作业得B+,妈妈气愤地说:加号和B放在一起就是没有用的。每次对女儿不满意,妈妈就会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女儿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让你有出息。
在源源不断的心理生理双重高压之下,吴欢芮终于爆发了,尖叫着说:“你一回来天天就是说我。你以后要是再说我,你就不要回来了!”
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的眼神里有惊愕、有恐慌、有受伤,哭着破门而出。
在这个家庭里,爸爸一直是比较理解、心疼女儿的。但是得知妈妈被女儿气走了之后,他虽然没有责怪女儿,但也没有安慰女儿的情绪,而是跟女儿说,妈妈在单位非常非常辛苦,今天脚都起泡了,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你。
能感觉到吴欢芮跟妈妈吵完其实就后悔了。爸爸说完,她哭着说:“爸爸,咱们快去找妈妈吧。”
2
看节目的时候,我觉得这真是一份沉重、令人窒息的爱。但我也心疼这位虎妈。她是一位印刷厂工人,平时工作非常辛苦,她觉得自己现在的没有选择,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过于放任。
她渴望回到20年前,在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再努力一点。对女儿要求严厉,是因为不希望女儿以后走自己的老路。
虎妈,真的错了吗?
BBC有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7岁一直拍到56岁。在这些孩子里,从小看《金融时报》的精英家庭孩子,长大后依然会走上精英之路,垄断社会上的优秀资源。而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辈的命运,为谋生竭尽全力。
14个孩子里,只有一个孩子从底层实现了阶层跨越——读了耶鲁大学的农村孩子尼克。这就是社会现实:底层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读书。
所以吴欢芮的家庭,他们的焦虑、渴望、挣扎都是如此的现实。
对于六六,有时候我也是“虎式”的,比如带着六六在美国游学的时候,快离开时发现她前面在偷懒并没有每天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我就会说服她放弃去海边玩,留在房间里完成任务。我让六六努力,和生计无关、和突破阶层无关,我只是希望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希望她能够尝尝吃苦后获得满足感的滋味,希望她能有机会体味人生的高光时刻。
“虎妈”的鼻祖、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的美籍华人蔡美儿,当年因为写了一本《虎妈战歌》而饱受瞩目,当然也饱受争议。她的大女儿索菲亚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在信里说,当她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听到自己的朋友大声喝彩时,那是她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六六喜欢主持,前些天她发烧快39度,还是坚持要去参加一个语言比赛的复赛,竟然还以很惊喜的成绩拿了金奖。当她尝到全力以赴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我想她会感谢那个坚持的自己。
蔡康永说,15岁觉得学游泳难,放弃学游泳,到了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学英文很难,放弃学英文,28岁出现了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想要成功,就不可能是百分百愉快的。人生前半段的自律,是为了后半段的自由。
3
谈起虎妈,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的人可能会拿蔡美儿举例,反对的人也可能会告诉你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把持续高压、缺乏情感的教育施加在自己的3个孩子身上,结果3个可怜的孩子都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其中一个更是自杀身亡。
虎妈会带给孩子成功还是毁灭,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任何个例都不足以说明什么。在我看来,虎妈和孩子的快乐并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它们不是对立面。前面提到的吴欢芮的妈妈,我能够充分理解,但是却并不赞同,是因为我觉得她的打开方式不对。
♬
“虎妈”的目的,是教给孩子自律和坚持
而不是第一名
吴欢芮的妈妈是以”第一名“论英雄的。只要女儿不是第一就是白费,所以她说出口的,永远只有对孩子的否认。
虎妈的鼻祖蔡美儿要求女儿每天练琴六小时从不间断,在异国他乡旅游的时候,都能够找到当地的琴行,驱车几个小时往返就为了保持练琴的习惯。但即使是这样的虎妈,在女儿索菲亚参加钢琴比赛登台前,对女儿说的是:“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现在做的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
有时我对六六要求严格,是因为我觉得我必须让她学会自律和坚持。但性格和习惯,在我心里远远比名次更重要。只要学会自律和坚持,现在不是第一没有关系,因为她总会在某件事上成功。
♬
“虎妈”的限度是
能否给孩子相等的支持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儿童适应力的研究报告,里面就提到孩子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压力反应系统的运作方式。要让孩子适应压力、逆境,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持续的技能锻炼,二是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压力,有些孩子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些孩子却能成长得很优秀?我想这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在给孩子压力时,能否为孩子提供同等的支持。
比如说蔡美儿,媒体都把关注点聚焦在她是怎么样逼孩子上,却没有看到她和老公给孩子提供的支持性亲子关系。
蔡美儿的女儿索菲亚在公开信里这样说:
世人假定我们在邪恶母亲的管教下受尽折磨,可这完全不是真的。
他们听不到我们被彼此的笑话逗得开心大笑,也看不到我们一家是怎样紧紧地挤在一张床上,争论究竟要下载什么影片。只要完成钢琴练习,我几乎可以做我喜欢的任何事情——在车里把曲子开得震天响,逼着男朋友和我一遍又一遍地看《指环王》。
而吴欢芮的妈妈令人窒息的地方在于,她只是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把自卑和愧疚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孩子,在她们的亲子关系里,我看不到任何支持。
想要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把孩子“逼”到什么份上,一千个家庭,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答案。怎么去判断“虎妈”的方式有没有超过限度呢?我想就是看家庭从经济到精力,还有没有余力给孩子支持。
同样是压力,能提供相等支持的压力,和无法提供支持的压力,一种有益、一种有毒。
END
罗罗有话说:
做“虎妈”,其实不容易。
像吴欢芮妈妈那样,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个人的生活完全牺牲掉,说实话也不容易做到。当然这并不是我认同的方式。我想说的是,要逼孩子,还真得逼得了自己。做虎妈,可不是每天棍棒交加的就行,它要求的更多是家长在自律、坚持上的榜样力量,还有对孩子的理解、接纳和支持。你不仅得对自己狠,还得狠得很科学。这要求真不低。
在文章里我提到蔡美儿,也并非完全认可她的做法,但是我认可她虎妈之下的一部分底层逻辑。以前看过一个杨澜对蔡美儿的访谈,在访谈里她说到自己也后悔自己的一些做法,比如对孩子过度的控制欲和说过的不太好的话。她的二女儿露露曾经对她进行过激烈的反抗,在餐厅里跟她吵架摔碎杯子,甚至一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了。就是从这里开始,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方式,她依然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会换一种方法。她说如果让她在孩子的成功和亲子关系里选,她还是会选亲子关系。
说到底,育儿的根基就是:做好自己,和亲子关系。
图文源于微信公号:六妈罗罗,知名母婴育儿博主。感谢分享给狮城辣妈的粉丝们!
想了解更多新加坡遛娃活动
请加小编(sghotmoms02)入群
欢迎多分享,多转发~
点击下方更多精彩内容
狮城辣妈
狮城辣妈©,新加坡最辣自媒体 !遛娃记 l 活动君 l 游记攻略 l 优惠扫盲 l 吃货帮主 l 留学/游学 I 周末好去处 l 辣妈闲聊
•The end •
狮城辣妈©欢迎亲们的关注
遛娃记 l 活动君 l 游记攻略 l 优惠扫盲 l 吃货帮主 l 留学/游学 l 周末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