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生长的东南亚制造业

受市场、成本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近期部分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市场;部分中国加工制造业包括加工密集型产业,也离开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寻求投资发展机会。尽管上述均为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却仍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受制造业转移话题的影响,作为接受企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也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受益

当前时期,东南亚制造业的整体表现,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看到一些产业链在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新的制造业聚集地,比如越南聚集了劳动密集型企业,马来西亚聚集了半导体封测企业。从数据上看,这种表现更为直观。

2018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7.08%的增长,引领亚洲甚至全球GDP增速。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是上述增长的中流砥柱,分别为GDP增长贡献了48.6%和42.7%。在2018年,该国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则分别增长了8.85%和7.03%。

2019年第一季度,马来西亚吸引外资293亿林吉特(约人民币487亿元),同比增长73.4%。其中,该国制造业吸引外资高达202亿林吉特(约人民币336亿元),同比增长127%,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都出现了海外直接投资(FDI)流入的显著增长。根据2019年的最新数据,与往年同期相比,东盟十国吸收FDI的数量显著提高。

“东南亚制造业的发展,与全球制造业向这一地区的转移不无关系。从经济发展史上看,国际资金、国际产业有‘雁行分工’的传导机制,即当欧美国家生产成本过高时,日本接上;日本成本高了,‘亚洲四小龙’接上;‘亚洲四小龙’成本高了,中国大陆接上。如今,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增长,产业和资金又开始从中国转移到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国家资金和投资企业而言,它是在商言商的选择,也是全球产业布局的选择。”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如此分析。

以中国为例。近几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截至2016年,我国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达到了59470元,相比1978年597元,增长了98倍还多。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有29年,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增长率超过同年GDP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相关机构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的某些比较优势正在消失,而新的优势尚在培育中。从价格拉动模式看,虽然经营良好的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可以获取溢价上升的优势,可大部分企业还是靠成本推动。

“这些因素,让一些企业和投资者从中国转向了东南亚国家;其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因为东南亚国家在上述两个领域具有优势。比如柬埔寨,人均月工资不足200美元(约人民币1376元),企业愿意过去投资真的很正常。”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玉主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企业可享受优惠政策

我国中低端制造业在沿海地区发展了几十年,早已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群和上下游供应链。相比之下,内陆地区的工资并不比沿海地区具有更多优势,在东南亚国家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和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吸引下,企业外迁潮的形成也并非无迹可寻。

十八世纪60年代,英国通过机器和纺织技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让它需要从全球掠夺廉价资源、开辟新的广阔市场。十九世纪40年代,英国产业开始向外输出,主要目的国是美国。产业转移很快成就了美国,促进其工业赶超英国。

二十世纪50年代(正值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开始向日本和当时的德国实施产业大转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争“特需”不仅加快了美国对日本产业的转移步伐,也优化了转移到日本的产业结构,大幅促进了日本与德国的工业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成长,资源不足与市场狭小逐渐成为阻碍前者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进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开始扩展到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实现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

“亚洲四小龙”随后也遇到了与日本类似的发展瓶颈,资源不足和市场狭小使得廉价资源和广阔市场成为迫切需要。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提供了相应机遇。这几乎促使全球主要国家和区域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作为此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制造业得以突飞猛进,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2012年,中国经济迎来重要转折点,GDP增速从上一年的9.6%下降到当年的7.9%。而此时,从中国向海外市场进行的产业转移已在进行中。随后,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受到肯定与鼓励。有观点认为,此次产业转移呈现“双路线”,即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高端产业有向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迹象。另外,根据前四次产业转移的经验来看,这一轮的转移或许将持续20至30年。

“中国原本就是很大的外资投资目的地国,因此,目前针对东南亚进行的产业转移,中国市场上的企业也是一个主力军。最近三五年,很多中资企业转移过来。近两年,在柬埔寨的新投资中,大约六成是中资;而在总投资中,中资占比接近四成。”柬埔寨成衣厂商协会(GMAC)秘书长卢启健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如此回应。

卢启健指出,在促使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本问题。

以柬埔寨的纺织业为例。该国纺织业比较特殊,市场内几乎清一色为外资,全球各地企业“慕名”而来,不仅因为当地劳动力资源充分,也因为其182美元的底薪(当前数据,月薪,约人民币1252元)。“中国大陆劳工短缺的现象比较明显。另外,来东南亚投资还能享受其他优惠政策。比如,在柬埔寨生产的纺织品,出口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他这样对记者强调。

制造业发展参差不齐

亚洲金融危机曾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冲击,该地区的制造业也未能幸免于难。因为危机,东南亚国家制造业一度发展缓慢,受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比如印尼,其制造业甚至出现倒退。

1999年以后,东南亚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阴影,制造业也出现较快增长。经过危机后的调整,东盟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竞争优势不容忽视。

“很难找到一个集中的点去谈论东南亚地区或者东盟的制造业发展,毕竟它不是一个国家,而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并不相同。如果讨论贸易一体化或者关税的统一安排,我们可以从东盟的成立、发展说起,可这与制造业不是一回事。当然,贸易一体化的推进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教授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如此分析。

在此番制造业转移潮流趋于明显以前,东南亚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表现大有不同。

马来西亚长期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通过产业4.0计划加速该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产业4.0计划通过提高生产力、创新和更多高技能工人来促进马来西亚制造业,确保其保有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泰国处于中端;其制造业尤其是重型工业,仍处于中低端。该国的工业环节以生产和组装为主,缺乏知名度较高的重型制造业品牌。不过,泰国是日系车企在全球的组装基地,是电子产品尤其是硬盘行业的重要采购、组装和制造中枢。

新加坡的三大经济支柱分别为国际贸易、旅游业和加工业。其中,加工业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而制造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学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等。该国还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石油贸易枢纽和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此外,它还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一,是主要经营亚洲美元业务的交易中心。

印尼的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该国拥有30多个不同种类的部门,主要创汇门类为纺织、电子、木材加工、钢铁、机械、汽车。此外,采矿业也是印尼出口创汇、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该国经济保持活力贡献良多。

越南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薄弱,加工制造业正以较高速度发展;农业是缅甸的国民经济基础,其制造业主要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木材加工、制糖、制药等;老挝制造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文莱的农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均较薄弱,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生产为主;菲律宾正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柬埔寨和东帝汶均为最不发达国家。

“不难看出,这一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差异还是很大的。但在制造业转移的潮流下,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会前后延伸,前端的比如设计和研发,后端的比如销售,都会借此机会得到提升。”刘英这样补充道。这种提升或许可以改变东南亚制造业基础薄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

贸易战加速转移?

在当前的制造业转移趋势中,中美贸易战作为一个“特别因素”,也得到了不少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正是贸易战加速了上述转移。

对此,梁海明指出,东南亚经济随中国经济发展后崛起,而国际资金也是在两个时期先后进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的。这种现象既不会分薄国际资金投资上述两个区域的质与量,也不会削弱市场的集中力。那些原本在中国的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去东南亚国家,本是一件好事。

王玉主则提醒记者,当我们讨论区域经济的时候,不要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现在大家讨论问题,很容易‘泛政治化’。从商人的角度看,他最关心的还是成本和利润,哪里有利于减少成本、增加利润,他就去哪里。当然,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恶化,以至于影响营商环境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按照王玉主的分析,如果一些产业因中美贸易战而增加了成本,那这些领域的企业可能会从中国市场向外迁移;而贸易战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并非绝对。

此外,制造业转移也并不等于将一个企业的全部业务从某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以中国大陆为例。当前,大部分跨国企业也仅是把与美国有关的旧有业务迁出中国大陆;而留在大陆境内的生产线,主要供给国内市场和除美国外的其他市场。

王玉主对记者强调,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的转移,理论上符合中国的产业升级战略。有些企业将部分业务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与中国在产业链上的链接并没有断开。以越南为例,转移到这个国家的企业大部分不去越南南部,而是留在越南北部。为什么?因为距离中国近,这些企业的零部件产业供给还留在中国,而东南亚国家也做不好这一块。

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很难

回顾历史,每一次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都会带来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飞速成长。因此,有声音指出,东南亚会借助这场“东风”发展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果真如此吗?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田惠敏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应:“这些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东南亚国家比较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劣势。可是中国有的是全产业链和完备的上下游,这一优势是很难培养起来的。有些企业的确把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但他们仍然离不开中国市场。经过这两年的观察,一些欧美国家的企业也发现,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基础以及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因此,如果东南亚想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至少先要解决上述问题。

在他看来,技术要求不高、产业配套要求较低、单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向东南亚转移;但如果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营商环境要求较高,就需要综合分析再选择投资场地,不能只考虑劳动力成本。

而对于东南亚能否发展制造业全产业链的问题,王玉主的回应更为直接:“经历了40年,中国发展成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那是因为中国大啊。这种大,意味着人多、地广、市场充分。以前,国际市场上的鞋子多是‘中国制造’,后来随着产业转移,‘越南制造’的鞋子越来越多;但是现在又变了,‘印度制造’的鞋子占比更大,不是越南了。为什么?越南市场规模很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印度市场就很大。同样的道理,东南亚11国一共约6.5亿人口,要发展全产业链,几乎不可能。”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者们或许也无法避免面对新的难题。

6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FOX)新闻网采访时称,“越南在贸易上比中国更恶劣”,“越南比中国还能占美国的便宜”。不过,面对“是否会对越南加征关税”的问题,特朗普没有正面回答,并表示美国正在和越南谈判。

链接

东南亚地区共有十一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其中,仅东帝汶不是东盟成员国,而越南、老挝、缅甸与中国陆上接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