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当巾帼遇上AI:那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女神”

今天是3月8日女神节,那么大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女神有了解多少呢?各个领域都有伟大的女性,我们今天用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带大家走近这些女神……

从门禁刷脸到拍照购物再到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趋势席卷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过,你或许还不够了解在背后往前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尤其是女性研究员和科学家。

与大多数理工学科一样,AI/ML领域,女性从业者的数量呈压倒性的劣势,管理岗位和C级职位尤其。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在谷歌和Facebook,女性工程师的数量仅有20%,而这已经算是多的——根据女性机器学习会议Women in Maching Learning(WiML)的创始人、AI研究者Hanna Wallach的统计,机器学习领域中女性仅占13.5%。

据Bloomberg Beta的统计,女性在AI/ML各领域普遍偏低,技术和研究岗位尤其,而在管理和C级别职位中,情况更加严峻。上图显示了C级别职位女性(黑色)与男性人数对比,在CRO和CCO两栏就没有女性。来源:TechEmergence

AI研究人员的多元化在未来5-10年都将是很大的挑战,让AI/ML更多包容和多样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WiML成立的目的,便是增加从事机器学习的女性数量,帮助女性取得专业成功,提升女性在机器学习中的影响。此外,还有像斯坦福AI4ALL这样的项目,旨在改变传统AI领域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女性参与,面向高中女生(美国9年级),让她们接触AI专业培训,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的这一天,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向所有的女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女性喝彩。在这里,我们还特地为大家整理出以下几位中国人工智能值得关注的女性,她们都克服了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种种挑战,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榜样。

这份名单并不全面。更多有才华的人为AI做出贡献,这不是我们能在一篇文章中快速总结的内容。退部分人物的简介来自网络,包括高校页面或个人官网、维基百科以及此前的报道。相关信息若有过时乃至不当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

李飞飞:实现AI普世价值

2017年10月31日,李飞飞到访新智元并接受新智元创始人兼CEO杨静专访。

“AI没有国界,AI的福祉亦无边界”。

2017年11月13日,上海,谷歌云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动情地说完这句话,宣布谷歌将在中国组建AI中心,从北京出发,逐渐遍布全国。谷歌中国AI中心将由李飞飞和谷歌云机器学习负责人李佳共同领导,主要聚焦基础研究。

李飞飞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斯坦福视觉实验室主任。李飞飞带领团队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库ImageNet,由此改写了图像识别乃至人工智能的历史,ImageNet让人们知道,数据和算法一样重要。李飞飞关于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大幅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可能为我们带来更直观的图像搜索应用,以及能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自主机器人。

2016年11月,李飞飞加盟谷歌云,担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同时也继续在斯坦福工作。李飞飞接受新智元专访,表示自己是利用休学术假到谷歌去实践 AI的普世价值。谷歌AI中国中心是她加入谷歌便开始积极推动的一个项目,也是为这个远大目标做一个小小的贡献。“随着技术开始以更深刻的方式塑造人类生活,我们将需要共同努力,确保明天的人工智能会使我们所有人受益。”

李飞飞也有参与AI4ALL的工作,她多次强调,因为AI承载了人类所看重的各种价值观,包括道德、偏见、公正或使用权。AI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AI发展需要更多女性的参与,需要多元化技术人员参与AI技术的开发。

李佳:AI赋能,让所有人都能随时使用AI

李佳以谷歌AI中国中心总裁、谷歌云AI研发主管的身份,在2018年2月北京举行的Think With Google大会亮相。在加入谷歌和李飞飞一起负责谷歌云机器学习部门之前,李佳是Snapchat的研究部门负责人,她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负责研发新方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在图片上添加文字、符号等各种内容。更早一点,李佳曾在雅虎实验室的视图计算和学习部门担任负责人。

李佳在2017年底接受新智元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来,她在工业界看到各种各样的有意思的ML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在传统行业当中,而AI人才通常都在互联网技术公司,两者间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希望更多更多的AI的人能够投身到这里,发挥技术特长来影响各行各业,最终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

李佳带领的谷歌云AI团队处于研究和产品两者的中心。2018年初,谷歌云发布了AutoML,让不懂AI的开发者也能使用AI,大幅降低机器学习的门槛。最先推出图像功能,是李佳和李飞飞走访上千客户,基于用户需求和前沿研究得出的结论。李佳说,谷歌Cloud AutoML是印证研究和开发可以良性循环结合的很好例子,让AI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实际问题激发研究兴趣。在会后接受采访时,李佳多次提到一句话:

AI赋能,让所有人都能随时使用AI。

周以真:龙女士,阿里达摩院首批达摩祖师之一

外界对周以真教授的评价为“横跨学界、政界、企业的计算机思维定义者”。盘点她过去的学术生涯,可以用“开挂”来形容: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师从图灵奖得主Ronald Rivest,历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讯部门主席、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等重要职位。而最能影响计算机历史的,则是她2006年发表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论著中,周以真倡导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并理解人类行为的思维方式,这一理念推动了计算机科学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发展。 

同时,作为空手道黑带的周以真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武林高手”,被称为“龙女士”。2017年,周以真教授作为首批10位“达摩祖师”之一加入阿里的达摩院,与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泰斗Michael I. Jordan、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George M. Church等人一同为达摩院提供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卢宇彤:中国超算巾帼英雄

卢宇彤是中国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同时是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曾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所副所长,银河天河工程副总师。卢宇彤教授参加了五代银河系统和两代天河系统的研制工作,还是 “天河二号” 超级计算机系统副总设计师。她在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的支持下,主导了一系列的 HPC 和大数据项目。

卢宇彤教授在 2009 年和 2014 年分别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她的长期研究兴趣包括并行操作系统,高速通信,大规模并行文件系统和大规模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高级编程环境和应用。

谷雪梅:前谷歌中国第一位本土女工程师

谷雪梅现在是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产品负责人。她硕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05年1月加盟谷歌,2006年2月调任谷歌中国,是谷歌中国第一位本土女工程师。

加盟阿里后,谷雪梅先后担任过阿里巴巴集团搜索事业部负责人、阿里妈妈技术产品负责人。在加入阿里之前,她在搜索基础设施和知识图表方面为谷歌公司工作了10年,任职Google Beijing site lead三年。她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平台、搜索推荐及、知识图谱等方面有多年的开发和管理经验。

吴华: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首席科学家

吴华,博士,百度技术委员会主席、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知识挖掘、机器学习等。作为百度翻译技术负责人和团队的创始人之一,吴华博士在机器翻译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浸润多年,负责过多项机器翻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开发了多款自然语言处理产品。吴华博士已授权或公开的专利申请10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分课题负责人或者成员参与过863重大项目、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吴华博士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成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011年她受邀担任NLP领域重要国际会议IJCNLP的机器翻译领域主席(Area Chair),2012年担任NLP领域最好的国际学术会议ACL的机器翻译领域主席。去年,她又被遴选为ACL 2014年的程序主席(Program Chair),她还获评2017年福布斯“AI杰出女性”。

谷俊丽:马斯克背后的中国女博士

谷俊丽,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机器学习专家。现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全面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创建,领导人工智能创新和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加速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升级迭代。在加入小鹏汽车之前,谷俊丽在特斯拉搭建了机器学习团队,其领导打造的Autopilot 2.0,正是特斯拉大规模部署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系统,甚至有媒体称其为“马斯克背后的中国女博士”。

谷俊丽精通诸多领域,在机器学习、异构计算、高性能计算以及处理器设计方向都有深厚的研发经验。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期间,谷俊丽作为核心人员研发过超长指令字数字信号处理器,后赴美参与UIUC超级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并曾工作于Google总部。2012年7月之后的四年,谷俊丽曾任国际芯片巨头AMD主任工程师,负责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软件的研究开发。

史元春:中国最早开始研究普适计算的学者

史元春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所长,IEEE高级会员。

她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史元春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人机交互、普适计算、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等领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普适计算研究的学者,她于 2000 年建立了智能空间研究环境。史元春教授近年投入较多研究精力的方向是自然交互接口和高效交互界面,带领团队研制了大幅面交互桌面,基于手机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手势交互技术,界面优化和自适应转换技术等,数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初敏:带领研发第一个中英文双语语音合成系统“木兰”

初敏,中科院声学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覆盖语音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和计算等,在相关领域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并取得20多项国内外专利。目前担任思必驰VP、思必驰北京研发院院长,肩负着思必驰拓展语音技术在物联网外的新业务、新场景落地的重任。

初敏于2000年加入微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科学研究近10年,创建并领导语音合成研究小组,研制出了第一个中英文双语语音合成系统“木兰”,被誉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前五年中取得的10大技术突破之一;后于2009年追随王坚博士的步伐加盟阿里,担任阿里云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Analytics部门总监,曾经在阿里云和阿里妈妈负责机器翻译、阿里输入法、淘宝产品库、互联网用户画像、CNZZ数据银行等产品和项目的研发工作。

朱小燕:让60岁以上的老人自如地跟机器交互

朱小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朱小燕1992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在1987年取得了日本神户大学硕士学位,90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毕业,93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

朱小燕教授主攻智能信息处理, 机器学习, 文本挖掘等几个领域,所在研究小组曾在光学字符识别、语音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所在室验室是国家信息领域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人工智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手写数字识别、盲用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理论与应用成果。识别引擎曾经成功地应用于中国跨世纪人口普查及其它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组实现的多文档摘要系统在国际评测TAC2008、2009两年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朱小燕教授获得加拿大国际开发研究中心(IDRC)首席科学家称号。朱小燕对语音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期待是能让60岁以上的老人也能够比较自如地使用语音与机器交互。

黄河燕: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河燕,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博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兼任香港城市大学特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应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提出并设计了面向对象的多风格智能程序设计环境;主持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多策略的机器翻译系统、军用文字信息输入识别与处理系统、多语机器翻译及其系列应用系统、大型网络信息翻译集成处理系统等,组织并完成了基于上述系统技术的多项产品化开发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目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项目。2017年12月1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黄河燕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杉:腾讯音频实验室杰出科学家

刘杉,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和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腾讯音视频实验室杰出科学家。刘杉加入腾讯之前,曾任华为美国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兼视频标准首席科学家和全球项目负责人;在此之前担任联发科美国视频和视觉技术开发部主任。在联发科任职期间,作为主要发明人和联合发明人的50余篇技术提案被ITU-T H.265 | ISO / IEC HEVC, MPEG-DASH, OMAF, MMT 等国际标准采纳。她还曾担任MERL主任研究员、IBM客座研究员。

多次担任标准组织技术分组与专家小组的主席和联席主席,并多次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担任领域主席、论文评审委员或做邀请报告。发表了超过 30 篇专业期刊和会议论文,是超过 200 个美国和全球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其中许多发明已被授权并成为标准基本专利或被内置于多款通信和多媒体产品中,是ITU-T H.265 | ISO / IEC HEVC V4(定稿版本)七位主编之一。

最后,在3月8日女神节这天,祝愿所有的女生都能够蜕变为自己心中的女神!

(文章来源:新智源)

往期精选

北京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出实招,提出20条引才用才措施!

唯论文、重资历,“一刀切”……今后人才评价不这样做了

重庆大学将赴新加坡举办高端人才引进会

为你盘点 | 我们中国科学家超级酷!2018年以来,这些团队已发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感谢您对学联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心

长按图片即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