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不解之缘~
许多伟人都与新加坡有不解之缘,如政治家孙中山、邓小平;文学家如林语堂、郁达夫、老舍等等,但是音乐家冼星海也与新加坡有不解之缘,却鲜为人知,冼星海的童年就是在新加坡度过的。
最近出版的《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一书,(作者何乃强)详细介绍了冼星海在新加坡的学习音乐的情况;同时,弥补了冼星海童年历史的空白,纠正了世间有关冼星海的种种误传。
冼星海祖籍中国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45年在前苏联逝世。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其中《黄河大合唱》影响最大。冼星海创作生活约10余年,在新加坡生活也有10余年,而且是他的“金色童年”期间,这段时间,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他是新加坡走出来的人民音乐家。
毛泽东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题词
渔民只有星星和大海,所以取名“星海”
1905年6月13日,在澳门的一个小渔村的一条小渔船上,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可怜的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父亲。”(冼星海父亲生于1869年,1904年去世)母亲黄苏英对孩子的外公黄锦村说:“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外公说:“还是你给起吧。”黄苏英看着满天的星星,不停地在眨眼;无边的大海,海浪不时在拍打着礁石。她想,我们渔民什么都没有,只有星星和大海,孩子就叫“星海”吧。外公说:“好,这个名字好,就叫星海。”
父亲去世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只留下一支笛子,小时候,冼星海就很喜欢吹笛子,5岁时就跟着外公学吹笛子,很快就学会吹外公教他的《渔歌》、《渔家曲》等渔家的民歌,每天都要吹几曲。渔民们打鱼归来,常常聚在一起,听他们爷孙吹笛子。
1911年,星海的外公也去世了,家里顿失经济支柱,当时正是辛亥革命爆发,时事动乱,贫民生活更加困难,正当母子俩走投无路之时,恰逢新加坡在澳门招华工,黄苏英于是带着6岁的星海,坐上了开往新加坡的轮船。在船上,他们为了生活,还找了一些活干,帮助打扫甲板打扫食堂等等,以赚取一点生活费,就这样,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新加坡。
当时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大部分都住着牛车水一带,冼星海他们到新加坡后,开始也住在牛车水一带。那时牛车水的条件还很差,基本上就是“贫民窟”。在新加坡,冼星海的母亲先在一家布店老板家当佣人,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黄苏英还是安排星海到一家私塾学校读书。冼星海在自传里也说到:“小时候进旧式学校读书,读了不少四书五经。”旧式学校就是私塾,从冼星海的遗墨中可以看出,冼星海的毛笔字字体劲秀、行文流畅,得益于当时私塾读书时,打下良好的中文及书法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塾读的“之乎者也”,很快被新的学校所取代,新加坡也不例外,一些新学校和英文学校相继成立。1915年到1916年,冼星海曾经到圣安德烈英文学校读书一年,冼星海用的英文名字是sinnsing hoi ,这可能是以粤语发音的英文译名。
冼星海在圣安德烈学校只读一年就退学了,可能是冼星海不习惯英文教学,二来学费过高,非华族同学较多等等原因。
从英文学校退学后,冼星海无事时又吹起笛子。有一次吹笛子的时候,有个人对他说,小朋友笛子吹得很好,是和谁学的?怎么不上学?并且对他说,我姓黄,如果你想上学,我可以帮助你。黄先生的伯父在华文养正学校当教师。
遇到贵人林耀翔 进入养正学校
新加坡养正学校于1905年筹办,1907年正式成立,原名为养正学堂,名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的意思为:从童蒙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新加坡规模很大的华文学校。1988年,养正学校迁出牛车水,成为政府学校一直至今。
1919年,冼星海进入养正学校学习。据时任校长林耀翔回忆:“余初度南来养正之翌年,(1919年),冼星海经友人介绍来学校作工读生,缘家境困难,慈母受佣别埠乏人照料,故准其在校食宿,课余帮助区先生(区健夫)整理乐器,随班学习铜乐。”
1959年,在冼星海逝世14周年纪念专刊里,林耀翔写道:“当时的冼星海,既无惊人之外表,亦无特殊之天资。自入学校后,见其年虽幼小,惟其刻苦耐劳之精神,勤奋向学之毅力,实有过人之处。且不以贫苦而自卑,大有舜人也我亦人也之气概,此则非一般儿童所能及。”
遇到伯乐区健夫 发现其音乐天才
林耀翔在文章中还写道:“冼星海的音乐天才之初被发现与负诱掖启迪之功者,正是区(健夫)先生,此则少有知之者。冼星海随班习铜乐,以性近音乐勤敏过人,天才渐露,随学未几进步神速,造诣超群,区见而奇之,乐得佳徒,更悉心教导,艺因大进。有时区师以事他出,每命其代负指导之责,是责冼君日后之伟大成就,实始基于区先生训导,其功不可没也。”
区健夫原籍中国广东顺德,曾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黄埔军校前身),后在部队担任过教练官,1917年来新加坡,担任养正学校的唱歌和体操教师。
区健夫“性好音乐、嗜之如命。”来学校不久,就在学校创立学生军乐队,选拔了20多位爱好音乐的学生,冼星海是其中之一。区健夫自己担任指挥,并且从德国购买一些新乐器,后把军乐队改为铜乐队,在铜乐队教习军乐和进行曲,如《双鹰旗下进行曲》、《华盛顿邮报进行曲》等等,铜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完全是雄厚的军歌和活跃的进行曲。
区健夫教音乐课时极其认真负责,如果哪个学生稍有差错,就喊:“不行、不行。”随即拿起板子在那个学生的的大腿上打拍子。学生上课时,都是战战兢兢深怕出错。在当时乐队排练是在学校的八角亭里,区老师坐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边上,一边排练,他一边就用一块木板打拍子,日子一久,桌面给他打了一个小坑。
那时,被区老师选上乐队是很光荣的事,每个同学选择学习什么乐器,都是区老师决定的,他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如嘴型、吹气量等等条件,选择不同的乐器。区老师根据冼星海的上音乐课时表现,认为冼星海适合吹奏乐,所以,安排他学习竖笛和单簧管。在区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冼星海的吹奏乐,有了很大的进步,冼星海当时在乐队中担任短笛,后来吹奏高音单簧管。由于他的吹奏技术精湛,有“南国萧手”之称。
在母校这种音乐氛围下,冼星海学习音乐的兴趣最高,不但勤奋学习吹奏乐,还向区老师学习指挥,深得区老师的赏识。不久冼星海还被区老师选拔当乐队队长,在区老师没有空时,还让冼星海当乐队指挥,可见区老师对他的信任。
在养正学校,冼星海除了从区老师身上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外,区老师的军人作风、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耳濡目染,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养正母校,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摇篮。他经常说,音乐,是人生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古清泉;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
1948年,区健夫在任内去世。后来,养正学校校友会倡议:保留养正学校原校址的台阶为新加坡国家文物。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原养正学校校址的台阶为“国家历史遗迹”。它不但记载着新加坡华校教育的沧桑;还记载着冼星海童年时代学习音乐的历史。
1921年6月,冼星海跟随校长林耀翔,从新加坡到广州,继续在岭南大学附属中学上学,踏上他人生的另一个征途。
在1929年,冼星海赴法国留学时,曾经在新加坡作短暂的停留。
法国留学期间,冼星海(左二)在卢森堡公园留影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9年3月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说,这是一部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冼星海只享年40岁,其中10年在新加坡度过,新加坡是他音乐人生起步的地方,但是,在有关冼星海的史料中,很少有在新加坡的学习音乐的史料,即使有一些简单的纪录,有的也是捕风捉影。
何乃强在《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一书中,还澄清了世间有关冼星海的种种误传,如说冼星海在新加坡只待了7年,说冼星海是1918年回广州的,其实是待了10年;著名音乐家萧友梅来过新加坡并且在新加坡教过冼星海,其实萧友梅根本没有来过新加坡;说什么冼星海在新加坡读的是牛车水小学,新加坡根本没有牛车水小学;冼星海是在新加坡学习的钢琴,其实那时冼星海根本买不起钢琴等等。
1940年5月,冼星海全家合影,中间小孩为冼妮娜
2005年,养正学校为了纪念“养正之子–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在新加坡大会堂举办盛大的音乐晚会,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等人出席了晚会。同时该校设立文史馆,把有关冼星海在该校学习的资料保存起来,让人们记住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童年时代。
作者:田柏强,现旅居新加坡。
更多田柏强老师的深度好文:
-
越南,你欠150万华人一个道歉!!!
-
新加坡竟然有个包公庙,快来看看长啥样~
-
为了新加坡这件事儿,硬汉李光耀流泪哀求……
-
中国人对新加坡的N个不了解
-
新加坡这次真“哭”了!
-
在这件事儿上,中国人对新加坡误解大了!
-
李光耀坦言:新加坡的成功,需感谢被英国殖民过~
-
一针见血!李光耀谈李嘉诚、新加坡为啥难超香港~
1 新元 = 5.16598人民币1 人民币 = 0.193574 新元(*截稿前更新)
新加坡实时巴士上线啦~☟
猛戳下图,获得更多最新打折讯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