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 2022 年度报告》概要

亚洲经济前景

2021年,亚洲经济增长强劲反弹。据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计,2021年亚洲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为6.3%,较2020年上升7.6个百分点。在47个亚洲经济体中,除缅甸、阿富汗、不丹和伊朗外,其他经济体增速高于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较2020年提升0.2个百分点至47.4%。

在就业方面,亚洲总体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2021年亚洲平均失业率维持在5.15%,较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收入方面,多数亚洲经济体延续了2020年的收入支持政策,但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仍造成重大冲击。在物价方面,亚洲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2021年1月,亚洲地区整体通货膨胀率为4.2%;2021年12月上升至7.6%,并且多个经济体通货膨胀率超过10%。对外贸易总体表现突出,规模再创新高。2021年前三季度,亚洲货物贸易总额为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7%。亚洲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960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18%。从金融市场看,股票指数总体上涨,多数货币相对美元贬值,国债收益率上升,绝大多数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上涨,银行部门风险总体可控。

展望2022年,以下六大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因素需要关注。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相继出现,传播能力更强,原有疫苗防范效果被削弱。2022年初,亚洲多个经济体再现疫情高峰,从每日新增来看,韩国、越南、日本、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都在万例以上。

二是俄乌冲突后的地缘政治局势。乌克兰危机触发亚欧地缘政治变局,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推升通货膨胀。避险情绪上升引发亚洲地区资本外流,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亚洲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此外,俄乌冲突还可能波及全球能源供给和能源转型。

三是美欧货币政策调整节奏与力度。美联储已正式宣布加息25个基点,欧洲央行对于货币政策调整持渐进式态度。美欧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转向正常化,将不可避免地给包括亚洲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债务等带来影响。受支持经济复苏、稳定物价、发达经济体货币收缩等因素的影响,亚洲货币政策面临艰难选择。

四是部分国家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占GDP比重约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个百分点以上。随着全球利率回升,金融环境收紧,激增的全球债务可能会增加经济的脆弱性,阻碍经济复苏步伐。若全球利率上升速度快于预期且经济增速放缓,那么包括亚洲在内的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可能面临违约风险。

五是关键初级产品供应。经济快速修复、全球能源转型,扩大了资源商品供需缺口,资源富裕国家如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和蒙古国等国的谈判能力上升,也将有助于缓解疫情加剧的财政困难。

六是部分国家政府换届。韩国于2022年3月刚刚完成大选,菲律宾也将于5月举行总统大选。新政府的政策纲领可能会对东北亚、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新变化。

总体来看,2022年亚洲经济仍将处于恢复进程之中,但增长幅度或有所收敛。据IMF数据计算,预计加权实际GDP增长率为5.2%,将比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考虑到多种负面因素日益凸显,本报告认为,2022年亚洲经济增速很可能低于当前IMF预测值。IMF指出,4月将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以反映俄乌局势的影响。

在全景扫描亚洲经济前景的同时,报告还重点探讨了四大热点议题,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如何助力亚洲国家缩减发展赤字,亚洲各国如何平衡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和推动经济增长,美欧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对亚洲国家带来哪些溢出效应,以及RCEP正式生效后怎样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并推动未来国际经贸规则改革。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在各国的抗疫措施和宏观激励政策的支持下,2021年全球经济迎来复苏。即使面临疫情冲击,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并未停滞。2020年亚太域内贸易占地区贸易总额的58.5%,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份额。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截至目前,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六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正式宣布实施该协定,这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扬帆起航。无论是经济复苏还是制度建设,亚太地区都为全世界提供了新动力。

2020年,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和供给收缩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货物贸易明显下滑。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经济体对亚洲的出口依赖度持续提升,多数经济体达到2012年以来的新高。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东盟和中国在亚洲的货物贸易中心地位稳定。然而,亚洲经济体间的双边贸易规模普遍收缩,但是同中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却多表现为正增长。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和东盟仍然是亚太地区货物贸易的两大中心,尤其是中国在此次冲击中起到了维护区域贸易稳定的重要作用。越南在亚洲货物贸易中的表现亮眼,中国对越南出口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进口规模也不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因素之一,世界贸易在2021年出现强劲复苏,但这一态势是否可持续却是未知数。不过,随着RCEP的逐步生效,区域内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将明显减少,亚洲经济体、RCEP国家和CPTPP国家对亚洲的货物贸易依赖程度将持续增加。

亚洲工厂主要是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通过部分亚洲经济体相互开放而自然形成的。由于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善的加工能力,中国成为这一国际生产网络的中心。然而,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这两大冲击,成为影响价值链稳定的重要因素,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亚洲工厂的一体化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呈逐渐下降趋势,尤其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最激烈时,亚洲工厂的自身依存度下降幅度较大。出人意料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亚洲工厂的自身依存度却出现回升的势头。总的来说,大部分零部件产品的出口则基本保持稳定,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对这些产品的贸易格局产生太大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持续超过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亚洲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无论是从传统统计口径还是增加值口径看,相对区域外而言,25个亚太经济体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在加强。即便遭受了疫情的沉重打击,亚太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脚步并未停歇。一是亚洲经济体之间地理位置相邻的优势发挥了维护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二是服务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这种间接的服务业出口对维护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拓宽了服务贸易的边界。多年来亚洲数字服务贸易保持稳健增长,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中的份额从2005年的16.6%一路攀升至25.5%。在亚洲内部,接近一半的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集中在东亚(46.7%),其次为东南亚(22.4%)、南亚(20.1%)和西亚(10.7%)。2020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额前十名经济体中,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亚洲占四席,欧洲占五席。亚洲数字平台企业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中表现活跃。在电子商务领域,市值前十名的企业出现了更多亚洲面孔,中国、新加坡、韩国共占据六席。亚洲数字平台的发展也带动了数字经济收入的增加,亚洲的数字行业收入占据了世界近一半。亚洲经济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将为数字贸易带来新的增长机遇。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亚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将享受到巨大的制度红利和开放红利。RCEP将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降低进出口成本,更好地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入境限制,包括强制性检测、隔离和关闭边境,因此亚洲旅游业遭受了沉重打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入境游客人数仅为4亿人次,较2019年同比下降74%。其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由于执行了更为严格的入境限制,入境旅客数下跌幅度达到84%。与之相对照,非洲入境游客人数下跌77%,中东下跌73%,欧洲和美洲下跌68%。与受到重创的国际旅游相反,各经济体内部旅游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在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方面,2020年亚洲经济体表现好于全球水平。特别是,流入和流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金额都实现了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世界环境中,这体现出了亚洲经济体的投资韧性和复苏态势。

亚洲的主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仍是亚洲内部。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来看,主要亚洲经济体仍较为依赖亚洲。从2016年到2020年,亚洲经济体吸收的直接投资中有超过50%来自亚洲自身。从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地看,亚洲的重要性在上升,2020年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这使得亚洲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对亚洲自身的依存度接近了65%。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美贸易争端尚未得到解决之前,亚洲经济体仍保持足够的投资韧性,区域生产链未受到较大影响。

金融融合是亚洲区域一体化和经贸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亚洲经济体的金融融合进程有助于各经济体携手应对国际难题,共同维护区域和全球金融稳定。2020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但全球资产组合投资总额却逆势上涨,达到76.32万亿美元,增长14.4%,增幅超过2019年的13.29%。截至2020年底,亚洲经济体对外资产组合投资总额达到11.55万亿美元,增幅15.8%,与2019年水平基本持平,比全球增速略高。2020年亚洲经济体吸引外国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8.40%,比2019年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说明疫情期间亚洲金融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吸引力。在全球资产组合投资规模前十大经济体中,日本是唯一的亚洲经济体。中国是近年来资产组合增长(包括流出和流入)最为迅速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亚洲货币合作的一大重点是全球、区域和双边三个维度的金融安全网建设。202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新一轮规模为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分配,扩大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能力。2021年4月,由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共同签署的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特别修订稿生效,本币出资条款将推动亚洲货币的使用。2020年以来,亚洲多国货币当局还进一步推进了双边本币互换与结算等货币合作。

在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中,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东京分列第三、四、六、八、九位。亚洲城市稳定占据超过半数的席位。亚洲的股票市场同样发展迅速。2021年,从股市交易量看,东京证券交易所在亚洲领先同侪。在世界前十大IPO交易中,中国占据六席。印度的Paytm和印度尼西亚的Bukalapak成为2021年所在国家标志性的上市交易。为了更好地吸引潜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以及世界范围内投资者的目光,亚洲的证券交易所积极适应新形势,拥抱新技术。市场拉动、技术驱动以及规则推动,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亚洲 面向世界 传递论坛最新动态 促进亚洲深度合作全球重要对话的传达者 亚洲共同发展的瞭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