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ART自检仪断货?别急,新加坡卫生部已发放库存!| 17日确诊1万8545起病例

新加坡近来确诊感染冠病者大增,导致抗原快速检测(ART)自助检测仪的需求激增,政府因此开库向零售商发放更多自检仪以应需求。

新加坡抗原快速自助检测仪的需求激增,有的检测仪更是在各大零售商网站上暂时断货,为此政府已向零售商发放库存以满足需求。(档案照)

卫生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政府已经建立起自检仪储备,以应对全球供应中断或新加坡需求增加的可能突发情况。”

卫生部说,新加坡一出现供应短缺,当局就会立即从库存发放自检仪给零售商,上周就已应零售商的要求这么做。

过去两周来,新加坡的冠病确诊病例大幅增加,自检仪的需求随之激增,其中一款一度在各大零售商网站上断货。2月15日,新增病例达1万9420起,是疫情暴发以来的单日新高。由于更多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须在家检测,自检仪的需求有增无减。

卫生部说,自检仪需求增加也反映人们的防疫意识提高了,更多人负起责任定期检测。

发言人说:“随着全球和新加坡对检测仪的需求增加,零售商会与政府密切合作提前进行规划,以确保检测仪充足。”

新加坡2021年6月先由药店开始售卖冠病自检仪,后来扩大零售点,至今已售出约900万个。公众如今在超级市场和便利店也能买到自检仪。

据卫生部,当局在2021年8月至9月和10月至12月期间,两次向全国每户共发了16个自检仪,分发总数近2500万个。

美国药企雅培发言人早前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公司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并增加进货来应对需求,运来新加坡的检测仪累计数百万个。

发言人说:“全球ART的需求前所未见,我们正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和运送检测仪。”

另一方面,卫生部从2月16日起,允许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冠病确诊者预约到综合检测中心或快速检测中心,在专人监督下免费进行检测,这么做是为了缓解全科诊所和综合诊疗所的压力,病患在检测后的30分钟内即可从HealthHub应用获取确诊记录。

卫生部指出,这个安排实行首日就有超过3542人,到48个开放预约的综合检测中心或快速检测中心进行检测。三岁以上的公众都能预约到中心接受检测,但三岁至12岁的孩童须有21岁以上的人陪同,如果孩童无法自行检测,可由陪同者协助。

2月17日1472人住院

164人需输氧

截至昨天(2月17日)中午,新加坡有1472名病患因冠病住院,比2月16日多了120人。其中,需要输氧的病患从153人增至164人,在加护病房治疗的病患则从35人减至32人。

新加坡2月17日也再通报四人因冠病并发症逝世,累计死亡病例增至930人。

新增1万8545起病例

根据卫生部网站昨晚更新的数据,新加坡2月17日新增1万8545起确诊病例,比2月16日多了1662人。其中有3320起病例是通过核酸检测(PCR)确诊,当中3157起是本土病例,163起从境外输入。

通过抗原快速检测(ART)确诊的病例有1万5225起,包括1万5162起本土病例和63起输入病例。他们经医生评估为低风险,症状也较轻微。

每周社区病例增长率也持续滑落,从2月16日的1.29降至2月17日的1.28。过去一天有9425人出院或完成隔离。

新增本土病例中占比最多的是20岁至39岁的病患,有5982人。60岁及以上的年长病患有3642人,11岁及以下的儿童病患则有2066人。在加护病房治疗的冠病病患中,21人是60岁及以上、10人年龄介于40岁至59岁,另外有一名11岁及以下的儿童。

需要输氧的患者中,133人为60岁及以上的年长病患,16人介于40岁至59岁、10人介于20岁至39岁、一人介于12至19岁,另外有四名11岁及以下的儿童。

截至2月16日,全国人口中90%已完成基本疫苗接种程序,65%已注射追加剂。随着更多人完成疫苗接种和注射追加剂。在过去28天确诊的22万2181起病例中,99.7%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0.3%需要输氧,0.04%在加护病房,0.03%病逝。

相关阅读:

  • 新加坡是冠病死亡率最低国家之一,疫苗和防疫措施救了8000人

  • 重磅!新加坡防疫简化:访客限制放宽、戴口罩无需社交距离、缩短隔离期、进一步开放入境限制

  • 你的追加疫苗或叫Novavax |新加坡已临时授权使用,效力为多少?追加剂打另一款mRNA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文:王康威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457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疫苗骑行新加坡Omicron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