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李光耀:若你生在新加坡,我在中国会怎样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18年12月,在我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李光耀荣获“中国改革友谊奖”,这是我国对于李光耀先生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李光耀之所以会带领新加坡助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既有为新加坡未来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有他个人的因素在里面。

因为,李光耀的血液中同样存在着华夏儿女的基因。

一、李光耀为新、中建交搭桥铺路

大约100多年前,中国广东、福建地区的一些华人迫于生存的压力,不远千里漂洋过海,从家乡来到了新加坡,而在这些人中就有李光耀曾祖父的影子。

都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刻在血液里的,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根深蒂固的。

这句话在李光耀一家身上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李光耀一家始终保留着中国的传统习俗。

农历新年,他们一家也会吃一顿团圆饭,就连他的名字都有着“光宗耀祖”的寓意。

而“Lee Kuan Yew”这个英文拼写,也源自于“李光耀”这三个字的闽南语发音。

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李光耀的身上有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品格,比如刚毅、勤勉、勇往直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渐渐将我国视为对手。

在西方政客眼中,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潜力巨大的亚洲巨人。

如果让中国继续强大下去,那么势必会成为“下一个苏联”,这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缓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封锁、军事打击、政治孤立,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咱们这个“亚洲巨人”继续地沉睡下去,最好永远不要苏醒。

当时,许多东南亚国家都是附庸于西方国家的,所以当时有很多东南亚国家对我国都采取了孤立的外交政策。

其中越南更是与我国直接发生了军事冲突,不惜以本国军民的鲜血向自己的“主子”表忠心。

1967年东盟成立,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东盟设法拉近与美国的关系,但受到美国的利诱,于是一起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

在这种大环境下,身为新加坡主要领导人的李光耀敏锐地发现,中国的崛起是遏制不住的。

想要让新加坡发展得更好,与中国的合作实乃大势所趋。

李光耀在经过认真分析后,他向东盟国家表明:中美两国联手一起维护亚洲地区政治稳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

还劝告他们:“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不是超级大国,而是属于第三世界。”

李光耀通过各种政治场合,呼吁东南亚国家要重视中国,此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为中、新建交搭桥铺路。

作为一名流淌着华夏儿女血脉的新加坡华裔领导人,李光耀深知新中国的巨大潜力。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聪慧,只要给中国百姓二三十年的安稳日子,中国人民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所以李光耀才会做出这样的预言:

“中国将发展成美国、苏联那样的大国。”

只要中国国内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沉睡的亚洲巨人就会慢慢苏醒,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阻止这一历史进程。

二、李光耀、邓小平二人惺惺相惜

改革开放以前,李光耀时时刻刻不在盯着中国的动向,他积极地与我国的中央领导人保持联系。

而在这其中,邓小平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76年五月,李光耀首次来华访问,虽然是中国人的后代,但这次却是他第一次踏上祖先的故土。

2年后,新加坡方面收到了邓小平计划赴新访问的消息,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新加坡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

为了给中国的领导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李光耀特意吩咐下属,在给邓小平准备的座位旁边放一个蓝白色的瓷痰盂。

李光耀早就听说邓小平的烟瘾很大,即便是开政治局会议,他也烟不离手,有时开一个会甚至要抽掉十好几支烟。

虽然李光耀他本人从不吸烟,但为了让邓小平来到新加坡后能更加自在一些,他也只好破一回例了。

可令李光耀倍感意外的是,邓小平来到新加坡后,当他们进行会谈时,一向烟不离手的邓小平竟是一根烟也没有抽。

当时,李光耀还以为邓小平可能发现了新加坡这边与中国的不同,所以才刻意做出改变。

但他理解错了,实际上,邓小平在来新加坡前也做了一些“功课”。

他听闻李光耀是个从不抽烟的人,所以才特意在与之会谈时“戒了”几个小时的烟。

人们常说“英雄惜英雄”,李光耀与邓小平此前从来没有深入地了解过彼此。

只是听说了对方的一些习惯,就能暂时舍弃各自的生活习惯,这恰恰体现出了李、邓二人彼此之间的尊重与欣赏。

1978年的第一次会面,李光耀就对邓小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盛赞邓小平——

“虽只有5英尺高,却乃人中之杰。”

1978年的那次访问新加坡之旅,也让邓小平眼前一亮。

50多年前,邓小平赴法留学,在去往法国的途中,曾在新加坡停留过两日。

与多年前那种混乱不堪的社会景象相比,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足以用改头换面来形容了。

三、新加坡的发展引发邓小平深思

在当年的那次会谈中,邓小平与李光耀聊了很多,他们二人交流了针对越南问题的看法,同时也谈及了世界局势波诡云谲所带来的威胁。

当时越南正在准备大举进攻柬埔寨,显露出了他们企图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的野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将受到威胁。

而越南显露野心的背后,其实有着苏联的影响,这是苏联南下进军印度洋的重要一步,越南充当的角色就是苏联南下的马前卒。

邓小平和李光耀看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邓小平直言:

“要是受到苏联攻击的地方,哪怕是扎伊尔或者索马里,中国也必定会协助进行抵抗。”

在会谈结束后的晚宴上,邓小平向李光耀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再次到中国访问。

当时,邓小平对李光耀说:“中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但李光耀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中国如果要是真的追了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宴会上,邓小平突然向李光耀道了一声贺,一开始,李光耀还一头雾水不知邓小平口的祝贺因何而来。

原来,此前邓小平在李光耀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加坡的新工业中心,同时也参观了新加坡刚刚建成的公共居民区——大巴窑。

几十年前,大巴窑还只是一片红树林的沼泽地带,在李光耀的大力开发下,这里已经成了一个花园一般的居民区。

1971年,飞利浦在大巴窑开设了第一间工厂,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在新加坡建厂。

这些外资工厂给新加坡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立刻解决了15万人的工作问题,新加坡居民的家庭收入在短时间内就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这些跨国工厂还能为新加坡提高税收。

因为根据新加坡颁布的法律,这些跨国工厂每年利润的35%都要上缴国家,这大大增加了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收入。

新加坡的这种经济发展策略给邓小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这位年过七十的老人不禁在想:

同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新加坡人大部分为中国人的后代),中国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模式呢?

在不断的思考中,在不断的探索下,邓小平最终绘制出了“改革大开放”这一宏伟的发展蓝图。

李光耀在晚宴上曾对邓小平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国会怎样?我敢肯定你将是新加坡的领导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国,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开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错了。”

这句话中蕴藏着李光耀本人对邓小平的崇敬,同时也带有几分谦逊在里面。

邓小平访问结束后,李光耀亲自送他去了机场。

看着载着邓小平的那架波音707专机缓缓地掠过头顶,李光耀隐隐的感觉到,一场大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四、新加坡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指标

果不其然,就在邓小平返京后不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有关新加坡的文章。

在这篇报道中,新加坡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从“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变成了一个百姓们安居乐业、市容市貌整洁的“花园城市”。

到了1979年,新加坡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又上升了一个层面,邓小平在公开场合表示:

中国要学习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加坡,一个弹丸小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竟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指标,这让李光耀倍感意外。

1992年2月,邓小平南下巡视,号召和鼓励中国向新加坡学习。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要比他们管得更好。”

南方谈话结束后,国内各界人士就好像拿到了“尚方宝剑”。

数以百计的中国代表团浩浩荡荡地从中国去新加坡学习,对所有认为可以在中国复制的优点,都详细加以研究。

例如:新加坡的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整洁、秩序、绿化、和谐的社会、温文尔雅和落落大方的人民。

1992年9月,李光耀到达中国,在王鼎昌的陪同下,到“中国威尼斯”之称的苏州进行访问。

名为访问,实则是寻求合作地克隆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那时的苏州还比较贫穷,但李光耀认为通过建立工商业综合区,可以把苏州重新发展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大都市。

就这样,园区的选址就有了,回国后的12月份,李光耀就着手对苏州工业园区进行构想。

他还特意向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对创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目的进行说明:

“这是在约100平方公里的苏州进行的一个政府对政府的经验和技术的援助计划,目的是“转移我们在吸引外资、建设工业区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所谓的‘软件’)”。

中国针对这个援助计划予以特别的重视,给予了李光耀在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并将这个援助计划作为“重中之重”。

1994 年 2 月 11 日,苏州工业园区签约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李光耀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签约仪式。

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在李光耀的努力下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加上中新两国政府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园区开始进入了建设启动阶段。

至此,中新两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苏州工业园区,就在双方的热烈推动下诞生。

李光耀奠定了新时代中新关系的基础,也为继承人在处理中新关系问题上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转型中,都能看到李光耀的身影。后来的他,也无愧于那一枚“中国改革友谊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