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东方曼德拉”都无能为力的罗兴亚人,折射出怎样的缅甸之殇?

被誉为“佛光普照国度”的缅甸,位于亚洲的中南半岛西北部,东西南北分别与老挝、印度、孟加拉国、泰国和中国五个国家接壤,西南濒临印度洋边缘的安达曼海,海岸线长1930公里,国土面积达67.66万平方公里,是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国。缅甸不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灾害较少,而且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玉石资源,是东南亚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宝石生产国之一。在1948年独立建国之初原本前途光明,但随着“缅甸之父”昂山将军遇刺,缅甸开始陷入民族独立、武装割据、政治动荡的乱局,其中罗兴亚人问题更是这种乱局的集中表现。

缅甸行政区域图,罗兴亚人聚居在西南部的若开邦,与孟加拉国接壤。

要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从罗兴亚人本身说起。

罗兴亚人目前主要居住在缅甸西南的若开邦,人口大约有130万人,长相和习俗上更接近孟加拉人而非缅甸主体的缅族人,在宗教信仰上也并非信仰缅甸国教—佛教,而是信奉伊斯兰教。这是罗兴亚人始终无法融入缅甸主流社会的根源之一。此外罗兴亚人在缅甸也存在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个包袱跟19世纪英国殖民缅甸有关。

若开邦在内的缅甸与印度一样,在19世纪都属于英帝国的殖民地。

当然,此举在英国殖民者眼中,若开地区与包括孟加拉在内的印度都属于英帝国殖民地,算是内部调动,而且用少数族裔统治当地的主体民族是19世纪殖民列强的常用做法,目的就是挑拨离间,实现转移火力和钳制制衡的效果。类似的例子除了缅北各邦外,最知名的就是比利时在非洲卢旺达殖民统治时,利用人口占14%的图西族间接统治人数占85%胡图族,最终在1994年酿成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

罗兴亚人的“孟加拉V支队”并没有与日本人作战,反而攻击了若开族居住区有着深刻的矛盾背景。

“孟加拉V支队”之所以这样做,背景是自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英国侵占下缅甸,并最终将缅甸全面并入英属印度,随即大量印度人开始移民缅甸,仅在1927年就有48万英属印度人前往缅甸,其中若开邦是主要的目的地之一。至1931年若开邦的穆斯林人数就增长到了50万左右。大规模的移民不可避免的使移民与原住民的矛盾与日俱增,最终穆斯林与佛教徒在缅甸开始严重对立,罗兴亚人也被视作英国殖民者的帮凶,在缅甸人眼中无法得到同情。

来往缅孟两国边境的罗兴亚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吉普赛人”。

一系列接踵而来的事件,严重恶化了罗兴亚人在缅甸主流社会的形象,使得自己孤立与缅甸众多民族之外。随之1962年缅甸军事政变后,奈温将军执掌缅甸军政府,对于被缅人深恶痛绝的罗兴亚人,更是严厉对待。1978年发动“龙王行动”,号召缅甸公民登记入册并检举告发非法移民。大量罗兴亚人被当做叛乱分子逮捕并处以酷刑,大约20万罗兴亚人逃往原籍地孟加拉国。但刚独立不久的孟加拉国自身局势混乱,拒绝接收,又将其遣返回缅甸。罗兴亚人由此成了没有国籍的难民。

失去国籍的罗兴亚人备受歧视,对于多数普通罗兴亚人来说只想拥有缅甸国籍,只是这一切都被极端势力毁了。

罗兴亚人折射出来的缅甸之殇

缅甸作为亚洲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不被承认的罗兴亚人外,缅甸光经政府承认的少数民族就高达135个,少数民族语言有100多种;除了若开邦外,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和掸邦等多个地区实行自治,集中存在了大量的民族矛盾和地区武装割据势力,让缅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缅甸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好的变化。

昂山素季解决罗兴亚人问题的民族和解之路漫漫。

这种组织架构使昂山素季的民族和解之路存在一定限制,在内外政策制定与实施上离不开军方的配合,此外缅甸军方独立掌控国防部、内政部和边境事务部,在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等重大安全问题上拥有自主处理权。而且罗兴亚人从“穆斯林圣战党”、“罗兴亚青年协会”、“罗兴亚团结组织”、“若开穆斯林青年组织”到“阿拉干罗兴亚民族组织”,反政府甚至分裂武装层出不穷,就连若开邦外的穆斯林都认为罗兴亚人不值得同情,认为不断的分裂武装活动才是祸乱的根源。所以昂山素季也只能说“我不是特蕾莎修女,我只是个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