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电商VS外卖,佣金之争下不同的履约逻辑

最近很多人开始讨论外卖的佣金问题,讨论的焦点是认为佣金抽点过高,一单要向商家抽取20%,而20%的佣金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餐饮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成本,尤其是因为疫情本就不景气的餐饮行业,于是很多外卖商家希望外卖平台能够免除佣金,就像春节期间很多人呼吁房东免除房租一样。

抛出情绪化的需求,我们理性来看待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羊毛出在谁身上的问题。

抽佣作为一门古老的商业模式,从菜市场到电商平台都广泛存在,这也是平台型公司基本商业模式之一,app store对开发者抽取30%,阿里京东对商家一单抽取4~8%,大家都相安无事,商家不反对抽佣,问题的症结其实是抽佣的比例是否合理。

抽佣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是看两件事,一是真实的利润水平,二是是否具备边际递减的规模效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观察美团的财报。

几天前,美团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了49.5%达975亿元人民币,全年总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2.3%至6821亿元,平台年度交易用户达4.5亿。

划一下重点:2019 年,美团外卖交易额 3927 亿元,外卖营收548.4亿,佣金贡献了496亿,而配送服务费成本为410.4亿,大概占了外卖佣金的是83%。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外卖的佣金之所以高,说白了是因为佣金主要承担了骑手的工资,如果我们粗略的计算,20%的佣金比例减掉80%的骑手工资,扣除掉骑手的成本,美团真正的佣金比例大概是4%。

4%的抽佣高吗?

现在无论是京东还是天猫,抽佣比例基本上都在4%到8%之间,个别类目的抽佣比例甚至高达10%,换句话说,商家每卖出去100块钱的商家,就要向平台缴纳4~8元的技术服务费。

本质上来是,外卖实质上是一种由商家和用户联合购买的服务,用户和商家同时向平台购买了配送,而这部分大部分是由商家承担。

如果商家不缴佣金,那就意味要自建配送体系,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有自己的配送团队,只不过自建配送体系效率非常之低,从流量上来说,也失去了美团外卖这个流量池,因此大部分商家都愿意出钱买服务,而这部分服务,就转化成了佣金。

纯粹从佣金的角度来看,外卖佣金的实际水平其实和电商差不多。

01

外卖佣金vs电商佣金

我们可以接着计算美团外卖每笔订单的毛利。19年美团外卖的成本上升到446.1亿,用收入548.4亿减掉成本再除以总笔数87.2亿,美团外卖每单的毛利(实际纯利要更低,需扣除所得税等)为1.17元。

这个收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佣金,二是在线营销服务,三是其他服务及销售。目前来看,1.17元中佣金比例是最大的,其他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于电商来说,佣金只是一部分成本,真正的成本是来自于电商营销广告的费用。

如果真的要对比,电商的成本其实要比外卖多很多。

首先以开店为例,对于餐饮商家来说,商户在美团外卖开店不收取开店相关费用,当产生外卖订单时会按照最终签约的费率收取费用。电商商家入驻时则有三个费用,一个押金,二是年费,可以理解成“房租”,三是交易的佣金,但真正的成本大头其实是营销成本。

以阿里的阿里妈妈为例,阿里妈妈为阿里贡献了超过六成的收入,名副其实的阿里钱袋子,而阿里妈妈的业务就是广告营销平台,我们熟知的钻石展位,直通车等等竞价排名的产品,都是阿里妈妈的核心产品。

商家为了获得更好的曝光,会购买cps,cpc,cpm等竞价排名的广告,说白了就是站内营销,而现在淘宝直播大热,商家们又一窝蜂的扎到直播带货里。说白了,电商的驱动力是靠流量,而流量则靠广告。

而美团也组建了自己的餐饮广告投放系统,19年的收入为51亿,和去年相比这个收入在逐步提升,在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在线营销的收入成为美团提高营收的重要手段。

从比例上看,美团的广告收入和电商还是有很大差距,是美团不知道赚钱吗?是美团慈善家吗?都不是。

有一个客观的因素,也就是下面要讲的,以SKU供给制为核心的线下履约模式,能够向全国所有消费者提供服务,但以location的核心的线下履约模式,存在很大的地域限制。怎么讲,身在东北的人可以买一份海南的海鲜,但身在朝阳区的人却很难点一份西城区的外卖,就是这么痛的领悟。

所以相对来说,外卖的流量供给受制于地域和配送距离的限制,无法像电商那样全网覆盖,但好处也很明显——在竞争没那么激烈的地区,商家几乎不需要购买广告营销费用。比起电商的层层剥茧,还要啥自行车?

02履约之争

电商佣金也好,外卖佣金也好,其实都逃不了供给和履约,所以换个角度来看,整个互联网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供给和履约在线上,一类是供给和履约在线下。

比如像百度、腾讯、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他们的产品、供给、履约(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服务闭环)是纯线上的;而像京东阿里这样的公司,则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因为涉及到线下的物流仓储配送),所以属于B类。

B类又可以分为:以SKU为中心的供给B1和以Location为中心的服务B2。

电商的履约其实是以SKU为中心的供给制,也就是大部分电商模式。

怎么理解呢?其实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家要在京东淘宝上买东西,无非几个原因,东西多、便宜、能买到周围买不到的东西,而吸引用户前往购物的动机,就是无穷无尽的商品库。

什么又是location的B2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像美团外卖、滴滴打车、猫眼电影、ofo这样的,根据用户的位置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就是说,你的服务,是基于你所在的位置提供的,而不是商品的供给量和供给维度决定的。

外卖和电商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外卖的单量一旦增加,那么势必就要增加更多的骑手,而多出来的骑手平台必须保证通过填充谷值来抑平成本,这就要求增加单量,当然这只是在理想的状态下。

但事实则是,美团外卖从13年成立,直到去年第二季度,外卖才首次实现盈利,亏损补贴了6年。而电商作为传统零售的延伸,鲜有平台补贴开店的做法,但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线上的流量成本上涨了几十倍,现在直播电商带货之所以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流量成本增加。快手的辛巴也好,淘宝的李佳琦也好,甚至包括抖音的罗永浩也好,几乎都是因为流量成本过高导致的。

以需求带动服务,最终形成竞争壁垒,是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所遵从的底层商业逻辑,这也是几年前VC鼓吹的所谓用户痛点,外卖的佣金实际水平其实和电商差不多,对于商家来说,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永远不是降低佣金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