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弛 编辑丨崔世海
4月1日,美国页岩油开采公司 Whiting 石油公司申请破产重组。这是此次价格战以来,首家破产的美国石油公司。
市场分析多倾向于认为,沙特和俄罗斯发起石油价格战是彼此攻击,但美国页岩油气可能严重受损。更可怕的是,失去了现金流的页岩油气企业,会面临一场严峻的债务危机。
因为美国能源行业是美国3.2万亿美元垃圾债市场最大的融资部门,这些公司一旦破产倒闭出现债务违约,将提高整个垃圾债市场的融资成本。随着整体利率的升高,企业更加无法还债,进而引发债务降级和违约潮,形成债务危机的死亡螺旋。
各方借机囤油
面对低油价,美国已经宣布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特朗普3月13日公开表示,将大量购买原油填充战略储备以帮助债务压力过重的页岩生产商渡过难关。“一周前我们甚至不敢这么想,现在是填充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的好时机。”
彭博社消息称,美国将在未来两周开始购买至多7700万桶原油,以帮助遏制其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损失。按照当天WTI收盘价每桶31.73美元计算,7700万桶预计耗资约24亿美元。
美国当前有4个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均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天然深部地下盐洞,存储总容量约为7.135亿桶,目前存储的约有6.35亿桶。3月10日,美国能源部表示,由于“全球石油市场近期波动”,已暂停从其紧急原油储备中出售多达1200万桶石油的计划。
除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购买国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印度也在着手加大战略石油储备。据外媒报道,印度国家民主联盟(NDA)政府正在探索利用油价下跌来充实其战略原油储备的方法。
国家层面之外,国际石油贸易商及能源巨头也在加紧“抄底”囤油。
全球最大私营石油贸易商维多,目前已开始在韩国预订油罐和油轮,同时还在重新寻购委内瑞拉原油。路透社报道称,维多时下正在与墨西哥私营采购商Libre Abordo进行购买谈判,拟议中的交易涉及约50万桶委内瑞拉原油。
Libre Abordo一直通过“以物易物”方式援助被美国制裁的委内瑞拉。截至3月初已将620万桶委重质原油在国际市场上转售,并计划3月再装载两批货物。维多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可以考虑未来的额外购买量”。在此次油价大跌之前,维多每日处理约800万桶原油及石油产品,相当于全球需求的8%。
“所有人都在寻找油罐。”彭博社援引一家石油贸易商高管的话称。而据沙特阿美两位不具名的客户透露,沙特从4月开始扩大原油产量和供应量,其中一大部分将直接进入油罐或存储设施,而非精炼领域。
据3月20日的报道称,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打算每天花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16万元)租用大型油轮,以在海上储油,初步打算租期为6个月。据悉,该超级大型油轮名为欧洲号(Europe),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轮之一,载重超过32万吨,单次可以运输300万桶原油。
壳牌也临时租用了至少三艘超大型油轮在海上储存石油,每艘油轮可运输200万桶以上石油,租期至少三个月。
不过,“抄底”囤油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原油交易需要巨大的资金体量,因为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对于国内油企和炼厂而言,还需要考虑油储的因素”。广东一家油品储运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内采购原油量大的企业还是以“三桶油”为主,现在原油价格下跌,但真正的空罐其实不多。“‘三桶油’是上下游一体化运作,无论油价高低都要采购和加工。而且原油库基本以长租为主,短期租赁很少”。
中国目前国家石油储备量约为国内5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距离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9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达标线”相差较远。“主要是国家石油储备库库容有限,导致收储掣肘。”上述负责人称。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将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第一期为1640万立方米,建成时间为2008年;第二期2680万立方米,建成时间为2015年末;第三期为2680万立方米,建成时间为2020年底。待三期建成后,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将达到7000万立方米,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推进国家石油储备库的建设。”3月18日,国务院发展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透露,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到2020年底三期项目全部完成时,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容量可达5.03亿桶。“按目前形势看,油价将在更低位运行半年到一年,如果今年年底国家石油储备库三期工程能够全部完成,便不会错过抄底原油的机会。”
另据大陆财经媒体援引能源专家的话分析称,包括三月份消化的商业库存和新建成的战略储备基地,理论上,中国可能具备2亿桶左右的低价原油进口空间,但仍有可能受到基础设施能力的制约。
关于中国是否将“抄底”囤油,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官方消息。据4月2日彭博社报道,中国已经出手“抄底”石油。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开始推进购买石油增加紧急储备的计划,并要求相关部门尽快采取行动,以及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来锁定较低的价格。
报道指,除了国有储备,中国也可能利用商业空间来增加储备,并鼓励企业增加自身商业储备。初始目标是今年尽快达到90天净进口量的国家石油储备,之后继续增加国家和商业储备规模,在未来达到100天,以至180天的规模。而90天的原油净进口量约为9亿桶。
该消息尚未得到中国官方证实。不过,在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浙江舟山商业石油中转基地,3100万立方米的油库库容已经被预订一空。
“从春节至今,油罐的平均租金已上涨约10%。”当地一家大型国际商用石油储运企业的负责人说。
路透社3月12日报道称,3家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炼油商也希望向沙特追加购买4月的低价石油,但遭到了沙特的拒绝。“沙特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竞争对手,不会轻易让非核心炼油厂趁机大量囤油的。”上述广东油品储运企业的负责人说,而且,沙特增加的原油供应主要是轻质原油,对于中重原油的供应依旧有限。
既然囤积实物原油有诸多限制,通过资本市场“抄底”原油期货有无可能?但中国最新出台的规定,不仅禁止原油“抄底”,还叫停了不少中国资本进入原油市场。而迄今为止,国家商务部尚未批准任何一家交易市场从事原油、成品油的交易,据称“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
“三桶油”削减投资
此次油价暴跌,不仅国外石油公司遭受重创,中国石油巨头也大受打击。
3月30日,作为曾经全球市值最高、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中石油在疫情冲击、油价大跌双重暴击下,股价迎来近13年新低,仅剩历史高点的十分之一。就在几天前,港股的中石油也刚刚创下11年新低。
“中国原油开采成本较高,在此次价格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分析师张静文认为,油价暴跌,将令“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的上游开采产业受到冲击。
最新的消息是,迫于油价暴跌,“三桶油”不得不缩减资本支出,调整仅实施了七分之一的“增储上产”计划。中国刚实施一年的“增储上产”计划面临变数,全国原油产量在止跌回升一年以后,有可能再度下滑。
2016—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连跌三年,对外依存度突破70%,中央要求“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9年年初,“三桶油”启动为期七年的“增储上产”计划。
2019年全年,“三桶油”大幅提高上游勘探开发投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增幅分别为17%、46%和26%。如果没有国际油价的暴跌,“三桶油”将在2020年继续维持对上游的高额投资,以达到“增储上产”的目标。
“各国出台了各种财税及货币政策,基本都是针对经济发力,尤其是美国。但不控制住疫情,一味撒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务之急还是疫情控制。”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认为,“谁最先控制好疫情,谁才有优势率先进入到恢复经济的阶段”。
“全球能源危机顶峰尚未到来,预计将出现在第二季度。”惠誉国际自然资源和原料商品小组高级经理米特里·马林琴科判断。他说,“二季度将是最严重的时刻,因为全球大多数国家实行隔离制度,对石油的需求将持续下降”。
而原油价格重回60美元/桶的高位,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维塔利·叶尔马科夫表示,石油价格今年年底可能会回到每桶50-60美元的水平,但这只会在美国大规模减产石油,以及入夏前新冠疫情消退的情况下发生。
“中国经济正在复苏的数据,是目前石油市场上唯一的积极因素。”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首席分析师、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专家伊戈尔·尤什科夫分析称,“中国经济可能成为油价上涨的火车头,关于石油和石油产品消费的每一份报告,都将对市场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石油时代或落幕
有业界专家指出,长期看,多空因素交织将使油价波动加剧。除了需求崩溃与竞相增产,新能源的崛起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石油之前,其实曾有一个著名的“末日”预测。
1866年英国人Jevons发表论文,提出了“煤炭枯竭论”,认为英国煤炭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如果煤炭消费和人口同步增长,煤炭会在1960年左右陷入枯竭。
这个理论一经发表,就在英国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但回头来看,这显然是杞人忧天。因为几十年后,煤炭的地位就被石油取代,再没有人关心煤炭是否会坐吃山空。
那么石油是否一样?表面上看,石油和煤炭有云泥之别,由石油衍生出来的各种商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非当年的煤炭可以比拟,但这种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更多转移至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上。石油虽然仍是能源中的定海神针,但论边际的需求增量,其重要性将持续下降。
近年来,无论是供给端横空出世的页岩油行业,还是需求端蓬勃发展的电动革命和全球经济能效水平的提高,都在证明着一件事情: 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获得爆发式利用的石油,就如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煤炭一样,终将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迎来属于它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点,也获得了全球主要能源研究机构和能源企业的一致认同,它们对未来20年间能源需求增长贡献的预期基本一致。
高盛的预测则更加悲观。2011-2016年,全球的原油需求年均增速是1.6%,到2020年,这一增速会降至1.2%,并继续下降,到2030年仅剩0.4%。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石油时代或许真的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