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商标争议、复制打车业务烧钱模式,滴滴跑腿,该往哪儿跑?

急匆匆冲入跑腿战线,滴滴跑腿业务的页面设计还比较初级。用户需要自行输入详细的商品描述,以跑腿代买喜茶为例,必须在订单中详细注明:一杯芝芝莓莓,标准冰,纸吸管,不另外加糖,去茶底,换锡兰雪糕。

在手机上输入这30个字符的时间,远比使用喜茶微信小程序,简单勾选几个选项要长得多。

再麻烦一些的,就如李梅这样,除了详细填写订单需求外,还要通过电话、微信远程指导跑腿师傅……

滴滴平台:给代驾司机找点业务

狄师傅原本是滴滴出行平台上的一名专车司机,后来转做了代驾司机,现在又接起了跑腿业务。

他告诉零售君,滴滴平台上,3公里内的跑腿订单总运费是12块钱,司机大约能拿到9块钱,比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平台高一点,但是效率太低——帮忙买一单商品再送到用户手中,往往耗时近1小时。

“自己有车的专车司机,不停地跑1小时,收入至少有150元,代驾司机替别人开车,一个小时大约也能赚到70~100元。”狄师傅说,“很多司机不愿意加入跑腿,赚钱太少。”

前阵子,负责代驾业务运营的众包公司找到狄师傅,开出单日百元的额外奖励,邀请他加入滴滴新上线的跑腿业务。

3月16日,滴滴出行宣布在上海、深圳、重庆等21个城市上线跑腿服务,其中包括一周前已进行试点运营的成都和杭州。

同样享受到“奖励”的,除了司机,还有用户。跑腿业务上线日,滴滴即推出“用户首单减免10元”;4天后,滴滴又追加了新的优惠政策:3月21日到3月31日期间,用户每天首笔订单费用仅需0.1元。

不过,滴滴的优势在于平台上积累的近5亿用户池,并且,骑手们对于平台的忠诚度相对较弱,很容易因为较高的订单收益和补贴政策而跳槽,从这一方面来看,滴滴只要有合理的方案,在自己的平台上“搭台唱戏”还是比较容易的。

最后,滴滴的跑腿业务很可能陷入同出行业务一样的尴尬境地:六年烧掉了几十亿,无法提价,难以赢利。

以滴滴快车业务为例,即使占到90%的市场份额,也无法提高毛利率,20%的佣金率已经是顶峰,一旦提高打车费,用户就会加速流失。

靠补贴起家的滴滴一直难以形成市场垄断地位,也没能清理掉赛道上的竞争者。首汽约车、神州优车、美团出行、曹操出行、高德、滴答出行、哈啰出行等一众打车平台虎视眈眈,等着接过滴滴的用户。

滴滴从出行业务获得的教训是,平台连接着用户和司机,而双方对平台的忠诚度都不高——司机在众包的用工模式下,哪个平台的政策更优惠,就转去哪个平台接单;习惯了补贴的用户,同样会选择在优惠力度更大的平台上叫车。

互联网企业无一例外地追求规模和流量,如果护城河挖的不深,即使把水倒进去了,也很容易流失。

同滴滴一样,电商平台对用户规模也是如饥似渴,然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补贴之外,电商平台还会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自建物流、优化供应链等,从而形成独家竞争优势。

提早进入青年焦虑

在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增长后,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出现重大转折,增速开始放缓。数据显示,前几年,网约车的年均增长都在70%以上,但2018年下降到约25%,并逐年呈下降趋势。

如今,滴滴面临的是,上市遥遥无期,主业持续亏损的困局。这只8岁的独角兽似乎提前陷入了青年焦虑。

然而,如果用魏炜、朱武祥两位教授提出的“重构商业模式”理论来观察,滴滴曾经历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而它将要走的路径也不难预料。

根据“重构商业模式”理论,和生物一样,企业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增长停滞的企业可以通过重构商业模式、改变交易结构,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