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线路图。
我们一行差不多有百来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著名摄影家导师,还有媒体记者,以及古建筑专家学者等等,乘坐三辆大巴车,分别为1号车,2号车和3号车。
昭通古城是这次寻踪“营造学社”之路,进入云南的第一个站点,我们从四川宜宾出发,一路向南,横跨两省,经历五个多小时车程,正式开启了云南古建拍摄之旅。
车子越往南,天气越是通透。一进入云南境内,蓝天更蓝了,白云也更白,看来彩云之南,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中午12点,到达云南的昭通古城,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后出发拍摄。扛着长枪短炮的大部队,突然出现在街头,倒也成为了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昭通人民也是第一次见到吧,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大家伙行走了一段路,寻找到各自喜欢拍摄的兴趣点,然后就三三两两的,化整为零,消失在昭通古城的横街窄巷。
至2017年,昭通辖1区、9县、1县级市,市政府驻昭阳区,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市。2017年末,昭通市常住人口553.7万人,城镇化率33.38%。
昭通的趣马门算是当地的一个地标吧。趣马门是一个高大的古建筑牌坊,弯角飞檐,如大鹏展翅。“趣马门”三个金漆大字,庄严气派。两个高大的石狮子守卫在大门两旁,注视着过往的人流和车辆。
最早认识昭通,是因为一个叫吴家林的国际著名摄影家,他也是云南昭通人,拍摄的中国云南边陲,作品拍摄深入草根,植根于人民,是唯一入选《布列松的选择》以及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的华人摄影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他坚守着不摆拍不造假的纪实摄影原则,以及他作品决定性瞬间的捕捉和表现,一直影响着我,所以,吴家林也是我极其喜欢的摄影家。
昭通是个多民族的居住地,勤劳善良的汉、回、彝、苗等15个民族始终不渝地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走在昭通的街头,也随时能发现穿着各种民族特色服装的人们。
扛着特产在街头叫卖的老人。
生活处处充满着惊喜和乐趣,在横街窄巷的某个转角处,这种画面,处处充满着生活的烟火味。
这两口子看见我在拍她们,男的趁机摆正姿态,女的趁势把手搭在男人肩上,并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我说他俩很有夫妻相,他们都乐得哈哈大笑。
钥匙档,配钥匙的小女孩。
大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弓与箭的铜制雕像,与对面的古戏台遥遥相望,可见昭通历来都是个崇尚勇武之地。
对于很有地域形象特性的当地老人,都是摄影师喜爱的拍摄对象,我在前面,伟哥在后面,老人被我们的镜头前后夹击了。
金银加工的小作坊,师父正在聚精会神的打造着银器。少数民族对银饰品的追求的喜爱,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传统。
旧房子里阳光正好,这里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值得等待。我和伟哥在这里守候了二十分钟,运气不错,等来了一群小女孩。
小女孩也不怕生,我们和她们一边聊着一边拍摄,伟哥使出他的绝杀秘招,把小女孩吸引了过去,然后下面的拍摄就更顺利了。
卖肉摊楼的父女俩,小女孩在玩着手机,父亲很和善的看着我拍他。
阳光洒在小巷子里,人们来往而过,大狗狗估计找不到肉吃,心有不甘的溜走了。
或许是对老人家情有独钟,像这种的脸上布满岁月痕迹的,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追着去拍,老人家慈眉善目,一团和气的,并不拒绝我在拍他。
坐在三轮车卖蔬菜的老翁,头戴草帽,闭目养神,一脸的满足感。
夕阳余辉里玩耍的小女孩,吸引我的是墙上漂亮的手机号码,不知道是不是专业通厕的。
卖烟叶的大叔,年轻时一定很帅吧,看这烟抽得是型、靓、帅、正,信心满满。呵呵,其实是他看见我在拍他,故意摆出来的造型。
在简陋的面店吃面条的老人,蓝色服装和工人帽,有点30年代大上海的工人味道。
一间照相馆的橱窗,老奶奶的一个回头,与橱窗上小朋友天真的画像,一老一少相呼应。
卖火腿肉的老人,黑不溜秋的三个大火腿就这样摆在地上,也不知道这样子卫不卫生。
妈妈的背,是稳固的摇篮,更是童年的快乐。
这栋房子有点破旧,可屋顶上与地上的植物在茂盛的生长。
卖荔枝的大姐好霸气,远远就大声呼喊:“帅哥,来几斤荔枝呗!”
下班时间,昭通的公交车,也是挤得满满的都是人。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9:30了,这一大家子就在店门口,围着玻璃柜台吃着晚饭,很随意悠闲的生活方式。
就用这张照片结束昭通古城的拍摄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