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个华为伙食故事,暴露了管理的底层逻辑

在华为看来,好的管理制度一定要能让大家都捞到好处。如果让大家捞不到好处,这个制度百分之百是失败的。

人性化管理就是承认:最大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私性,管理者的使命就是满足人的自私性。

在这个原则下建立的制度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激发组织活力。有了这个前提假设,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就清晰了。

利己和利他未必是一个矛盾体。一个真正大公的人,是因为他的境界比较高,看见了更高的利益。

当这个更高的利益实现了,他的私利肯定是有保证的,否则这个组织肯定会出问题。

华为的员工都是这样的理念:把企业做好了之后,每个人的利益才有了保障。

“用人”和“疑人”,是很多管理者热衷于研讨的问题。华为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是首先利己的。

那么,人的利他行为是要存疑的,用人的时候应该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在普世价值观里面,特别是大学教授讲得比较多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个规则在企业里面是错的,与“人性自私”这个假设是背离的。

华为承认了“不信任”和“怀疑”的前提,然后同时授权和进行制度约束,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该有的权力,华为每个人都会有,都可以用,但是又不逾矩,因为外面有一个很强大的监督体系。

全球各地的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构筑在人性的基础上,只不过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而已。

从华为的实践来看,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球都是普世的。

但是在具体的一些制度、规范层面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匹配。

如果一根筋地把总部的文化理念全部照搬到国外,肯定会招致失败。

3 利益:要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打通利益链条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就是利益机制。要像打通我们身上的任督二脉一样,把利益的链条打通。

这三个价值内容到底哪个最重要呢?目标永远要对准价值创造,做蛋糕比分蛋糕重要,分蛋糕也是为了把蛋糕做大。

不少企业家有些成绩了,就会陷入保守。曾经有个老板两年做到了20个亿,说不知道怎么分钱了。

顾问告诉他,两年做到20亿,说明市场空间很大,说明发展很快,重点应该放在怎么做蛋糕上面,而不是怎么分钱。

华为认为,企业“抢粮食”是最重要的,尽量少搞精细化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的灾难,就象磨刀一样,只顾对企业进行精雕细琢,不关注外面的市场和客户,必然“死路一条”

企业只要能“打到粮食”,内部有时候混乱一点没什么关系,优秀的企业都会有点乱。只要有利益保障,没人会担心乱。

汶川地震期间,很多华为员工奋不顾身去抢修通讯设备。有人就问,华为怎么教育员工“学习雷锋”的?

最常见的错误答案是,华为从新员工开始就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奋斗者为本,所以他们的血液里面流淌着奋斗的基因……

真相是,人性都是偷懒和怕死的,现在没人能被教育得违背人性。其实他们冲锋,也是为了自己在华为的美好前途。

华为给员工的价值分配有两个维度,纵坐标是业绩贡献,横坐标是使命感。

业绩贡献好,带来更多的奖金,贡献越大奖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