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口罩“战争”:从进口到出口,海外需求激增 口罩生意迎来反转?

最近一周,中国的跨境电商们正在经历疫情以来的第二次挑战。

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月底至2月初。彼时,疫情拉升了口罩需求,在国内生产端短缺的情况下,跨境电商们当起采购口罩的主力军。一直到国内产能回升,基本能满足本地需求,中国“口罩”采购大军才逐渐沉寂下来。

自上周起,情况出现了反转。一方面,国外疫情出现爆发;另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有国内跨境电商发现,过去的海外卖家开始热情联系自己,关心起中国口罩的产能和价格情况,“有人甚至二话不说,直接下单了10万个口罩。”

口罩的出口战已经悄然打响。根据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零售电商平台速卖通数据显示,半个月内,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疫情严重地区口罩的商品页浏览量、订单数均呈现暴增趋势。其中,中国销往意大利的口罩订单增长了近40倍。

但对更多跨境电商而言,口罩生意“反转”,背后还隐匿的着诸多变数、误解与惊险。红星新闻收集了3个国内跨境电商的故事,以及1个行业人士在过去一个月里的所见所思,试图揭示这些离口罩最近的人,究竟在做些什么。

石蕤锋从德国进口的口罩

变化,让石蕤锋始料未及。过去几天里,他接到了几十个电话,基本都是来买防疫物资的。如今海外口罩需求激增,他们的态度变得谦和起来。

但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比如,当时的中国买家,几乎是倾尽全力采购,“能买到更加重要。”而如今海外买家则对价格更加敏感。比如,有一个老客户在电话里就讲起价来,他提到,沿海有企业可以给到更低的价格,之后便销声匿迹。

如今,石蕤锋对于防疫物资由进口转出口的“反转”并没有表现太多惊喜。进口物资期间废寝忘食的日子,以及太多颠覆传统贸易的情况,已经让他有些身心疲惫。

截至目前,他真正实现的防疫物资出口单数并不多,只寄出了零星的十几个小件包裹。目前,仍有部分物资正在路上,石蕤锋希望能先安心解决退款事宜,再来考虑如何处理余下的口罩和防护服等。

疫情之前,蓉欧智联是本地小有名气的葡萄酒进口企业,甚至在成都建有专门的保税区仓库,离中欧班列(成都)的出发地仅仅几百米。创始人石蕤锋曾在法国波尔多一所学校研习葡萄酒,专业相当对口,因此生意越做越大。

“目前的唯一心愿,就是尽快处理好这些物资,然后全身心投入葡萄酒运营。”石蕤锋希望,“这次的口罩危机快点过去,未来我们和口罩再无关系。”

邓旋在微信上收到的询单

这部分新增的海外订单,邓旋并没有很快兑现。排除询空价的订单,目前海外客户的一张订单大多都在500万只口罩以上,对国内厂商而言,保障国内市场仍是首位,但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产业线生产的商品通常下线就立刻被运走,企业没有太多的现货库存。

邓旋认为,当国内供应开始充足,医疗物资的跨境电商是有巨大市场的。事实上,邓旋曾经在前几年尝试过医疗物资的跨境采购,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比如,不同于化妆品等传统零售快消品,医疗物资在各国都有更严格的准入标准,以口罩为例,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认证规范,而且拿到认证资质的时间也不短,但前一个月在国内应急上马的工厂显然来不及在各国进行各种资质的认证,所以一个专业医疗行业的跨境电商独立站是供需两端都所需要的。

而在此次疫情期间,物资的极端短缺也正在让海外降低要求,同时,这也是厂商了解海外法规、并根据需求制定生产机会的一次好的供需对接。

和石蕤锋不同的是,这次疫情被邓旋视为一次转折,“疫情结束后,服务于医疗物资的中国站和国际站B2B独立站业务,我们还会接着做。”

从目前情况看,出口趋势已现。查培梁表示,防疫物资已经被四川成泰视为跨境电商的新业务。目前,公司已经完成相关手续,包括在市场监管部门更新了营业范围。

“因为有海外仓,我们的出口优势更突出。”查培梁说,去年底,四川成泰在泰国曼谷设立了海外仓库,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海外仓的平台,四川成泰和大股东米仓集团已经为大量的省内及海外客户提供了资源共享,业务对接,法律咨询,经贸交流等方面的帮助。如今,外贸服务的线上系统也正在加紧调试。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出现。二月底,四川成泰的一次会议上,其实对口罩进口进行过一次预判。彼时,国内的口罩正经历扩产、转产以及新增产能的阶段,容易预见到,一旦口罩产能增速超过了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提前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多出来的口罩。

“我们和大股东米仓集团共同成立了一个21人小组,从这次会议后开始研究海外口罩出口的情况,包括标准、物流、资质认证等等。”一周后,查培梁收到一份报告,上面显示不同国家对口罩有不同的标准,而在出口时,还需要出具FDA、CE的认证,后者是国内厂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前不久,沿海地区有一家跨境企业在出口时提供的CE认证因认证方不合规被判定无效,最终,这家跨境企业不仅没有成功出口,还要承担运费并解决接下来货物的去向。

对四川成泰来说,此前海外采购的物资其实已经基本消化,接下来要进行出口,尤其是大规模出口,必须要找到合适且稳定的货源才会考虑。

当然,在防疫物资之外,新一轮跨境电商的采购已经开始。查培梁透露,除了将国外商品进口至国内外,下一步,出口也同样是公司的主要业务。

口罩的跨境电商交易

不一定会持久下去

有人说,过去一段时间,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两道坎。上半场是挑战——很难买到;下半场是机遇——找卖出去的机会。

这一现象,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运营负责人邢小刚也有所关注。不过,对于口罩这类特殊商品,邢小刚表示,一旦疫情过去,这类商品的需求可能会出现继续下滑。“加之口罩日常价格偏低,利润可能会进一步压缩,更多人还是更愿意经营3C、美妆等品类。”

红星新闻注意到,从需求端来看,根据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前国内手持红外体温计的产量一直在20万把至30万把之间,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

但依托口罩的需求,跨境电商仍面临着机遇。比如,成都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周立志在公开场合表示,此次疫情期间,成都4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闪电式”全球采购,有力地帮助了成都应对疫情。

前几天,2020年前2月的外贸数据出炉,成都在全国19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是唯一保持进口和出口双向同比正增长的城市。

增长背后,邢小刚提出了两个关键词——物流和市场。前者最具代表性的是中欧班列(成都);市场则是指成都辐射的消费区域——邢小刚表示,这不仅仅是指成都市场本身巨大的消费潜力,其通过物流网络,对整个西部地区的领航与辐射作用更是吸引企业将其作为集散中心的优势。

至少从现在看,成都的跨境电商已经显现出吸引力——2018年10月,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成立,启用一年多已吸引30余家跨境电商交易、支付、公共服务等各领域企业和机构入驻,业务覆盖全球六个大洲数十个国家。

甚至在疫情期间,还有7家企业签约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其中就包括邓旋所在的特米医疗。他表示,宜居赋予成都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地理位置在让其成为了西部链接海外的关键枢纽。

“入驻中心后,我们会首先在成都搭建起金融科技和国际物流平台。”邓旋说,随着业务深入,未来还将考虑将物流总部搬到成都来。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