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全球疫情的歼灭战与持久战

作者:邓曦泽

这世界本来已经够混乱了,但谁也没料到,冥冥之中,又杀出了没有阶级性、不讲政治、不分国家、人人平等的2019冠状病毒疾病,使这世界乱上加乱,风险频现。上帝在人类摇晃之际,又撞了一下他的腰。

面对冠病疫情全球泛滥,非医学人士能获知什么,又能预测什么?其实,瘟疫的流行与防控,绝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政治、经济问题。将专业人士对病毒的基本认知置入全球化链条中,可以推演全球疫情可能的走势和局面。这种分析和预测无关医学。

本文是我一个多月前的观点,现在欧美的情势加强了我的看法。

意大利把封城措施扩大到全国应对疫情。图为一名男子在贝加莫的封闭公墓参加母亲的葬礼。(法新社

持久战却不是如此,它利用病毒的低致死率,试图与病毒共存,主张国民自觉抗疫,试图实现群体免疫,其单位时间成本较低,但后遗症不小,很可能导致大部分国民感染,其下的赌注是:轻症很多,重症很少,不会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及引发社会骚乱。但这是豪赌。谁能保证重症较少?又有谁能保证民众服从安排,遵守秩序呢?

防控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隔离,这是常识。在传统社会空间容易隔绝的情况下,歼灭战策略是正确的。但是,歼灭战要有效,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空间必须限定在特定区域,比如一国或一省。第二,具有隔离区域内外的条件,且能够承受区域内外隔离所产生的成本。在开放、流动的空间内,歼灭战是不可能奏效的。第三,不存在域外输入。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特定区域内的歼灭战才可能奏效。如果空间隔绝都不能歼灭病毒,那就更麻烦了。

两种策略都有弱点,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两种策略相互冲突。歼灭战策略有效的第三个条件恰恰与持久战策略相冲突。持久战要与病毒共存,这意味着,在歼灭战区域外存在病毒。在传统社会,由于各区域的产业链很简单,区域之间的依赖度很低,社会流动很小,所以歼灭战内外区域可以承受长久隔离。

最坏情况下,牺牲一些经济增长保障基本生活,中国条件要比中小国家好。图为武汉居民排队领猪肉。(法新社)

因此,有些人乐观地以为,只要中国关起门来打歼灭战,控制好了,中国就赢了,就安全了,就可以恢复正常了。其实很难如此乐观。日、韩暴发疫情后,中国的周边疫情环境就迅速恶化。中国以举国之力保卫武汉、保卫湖北,从而保卫全国、全世界的歼灭战策略就受到考验。

而今,欧洲、美国也沦陷,如果他们进入持久战,中国的歼灭战策略就更受考验。中国能承受大幅减少与美、德、英、日、韩等发达国家交往的代价吗?对境外人员,又能坚持隔离14天的措施吗?恐怕都很难。因此,中国必须做好预案。歼灭战还能打多久?若转为持久战,其成本和后果又是什么?都必须筹谋。

大致看看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就可以知道防疫尤其是歼灭战的巨大成本。美国第三产业比重很大,超过80%;近几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也大幅提高,201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9%。防疫打击最大的就是第三产业。旅游业几乎清零;航空业亏损严重,今年2月,中国航空业亏损245.9亿元人民币(约50亿新元);餐饮业大大萎缩。

以成都为例。成都、四川算是比较安全的,去餐馆吃饭,做好基本防护措施,感染概率比出门遇到重大车祸的概率还小。同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餐饮店开业。但是,民众就是不敢下馆子,餐馆门可罗雀。可以说,一些产业遭受断裂式打击。这种断裂效应会在产业链中传导,影响整个经济系统,进而影响社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