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离开中国制造两个月后, 世界变成什么样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的工厂要是再不复工,好多欧美人就结不了婚了。

全世界80~90%的婚纱、西式礼服都产自中国,特别是定制婚服,优质的布料和复杂的手工艺都是在中国产出。

现在生产虽然在逐步复工,但婚纱供应不足的连锁反应,恐怕还得维持好一段时间。

婚纱买不到,实在不行还可以用别的礼服代替,或者推迟婚礼,可墓碑买不到,就比较让人着急了。

最近在日本就出现了墓碑断供的现象,同样是因为工厂停工、不得不延迟发货,当地的客人只好排队等待购买。

比如,美国虽然号称医疗水平全球领先,但在医药产品供应上却高度依赖中国,有97%的抗生素从中国进口,现在已经出现部分药品短缺情况:

反正商家再牛,品牌再厉害,也得等中国工人逐步恢复上班了,才能量产。

比起上面这些产品短缺,更让人忧虑的,是全球正在面临的“口罩荒”。

毕竟疫情之下,口罩已经成为全球人民的必需品+硬通货了。

包括韩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但即便这样,各国的医疗物资还是普遍紧缺。

前几天,德国还以禁止出口的名义,拦截了一批瑞士从国外进口的防护口罩:

结果还没等这事了结,几天后,德国又把瑞士从中国订购的手套给扣下了。

心疼瑞士人民一秒钟,德国看来扣物资扣上瘾了。

还记得,当初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面对物资短缺,我们也是产量不够就只能加班加点,生产线不够就多开多建,十几亿的缺口,强行靠着那股劲给补上了。

据工信部此前披露数据显示,在疫情以前,我国口罩的最大产能为每天2000多万只。

而2月29日,这个数字达到了1.16亿只。

说到这里,我想起央视在09年出品的一部纪录片,它很好地诠释了今天的“中国制造”之所以领跑全球的原因——《跨越中国制造》。

节目组深入多家工厂,拍摄内部工作画面,不喊口号,不煽情,只是客观地记录一线制造工人的日常。

中国香港一家主要做出口外贸业务的公司老板,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这是个很拼搏的行业,基本运作模式就是大量雇佣当地教育水平很低的底层人士,大家拿着微薄的工作拼命干,当工资水平升到一定程度,工厂就会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运作,周而复始。

他在这部纪录片里也现身说法,讲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从一块玻璃的差价上嗅到商机,继而打通供应链,从小厂子做起,一路成了今天的“玻璃大王”。

同样的,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也有无数像曹德旺一样的商人,发掘出中国制造业优势,从各行各业推动了国内的生产制造发展。

中国劳动力多,所以平均人力成本低,这事不假,但制造业之所以优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

有很多国家体量也很大,就想靠着廉价劳动力跟中国抢地位,结果工人素质不行,产品质量也不怎么样。

往往是等开了工发现,原料没有,工人不上班,厂长不干事,资本只能赔钱。

而且,做出口贸易的企业家,大多非常注重跟客户的沟通,调整产品质量后,还会要求反复检测,以提升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同度。

正是靠着这种面面俱到的生产营销,中国制造的产品,才一步步在国际站稳了脚跟。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中国制造这个庞大概念中的沧海一粟。在业内人士眼里,不但要思考成本利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还要思考企业价值,社会责任,战略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背景,正是08年金融危机。那一年,经济动荡,全球市场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了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不过时势造英雄,中国也因此抓住机遇,逆风翻盘了。

这几天,美股暴跌触发了有史以来第二次熔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一次,我们同样面临着危机重重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