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鳌太穿越,中国遇难人数最多的徒步线路,到底是旅行还是探险?

近年来,“驴友”这个词愈加火热,我曾也是一个玩了两年户外的“驴友”,曾经越是高的山,越有难度的线,我便越发的兴奋,总是想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去征服那一座座大山,而今为何我从一个执着于登山的人变成了一个轻装“旅行”的女子,是我不再执着了?还是我怕了?如果你这样问我,我能回答的就是,我更加热爱生命了!

2016-2017年的时候我利用假期与户外团队的驴友们一起爬过无数次的山,嵩山最近,所以去的次数最多,而后围绕着郑州周边,几乎河南的山全都走过,慢慢的我不再满足于这二千多米的高度,脑子里那股执着驱使着我前行,于是我将目标放在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太白山。

中国南北分界线

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的沉降和上升,太白山的高度始终在不断上升,主峰拔仙台的海拔近几年已从3767米上升至目前的3771.2米,时至今日,山顶还保留着第四纪冰川遗迹。

鳌太穿越途中的遇难者

在“驴友”圈里,提到太白,那就不得不提到登太白的另外一条经典线路“鳌太穿越”。“鳌太”线是一条纵贯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鳌山是秦岭第二大高峰(也被称为西太白),海拔3476米,这条线也成了驴友口中的“毕业路线”。

鳌太穿越常规路线:塘口-鳌山-水窝子-3300营地-东塬-大文公庙-平安寺-羊皮沟。

鳌太因其海拔高、攀登难度大,气候环境恶劣,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山里无任何补给站,几乎是无人区,种种不利的条件给鳌太线又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此鳌太线也被驴友称之为死亡线路。

乱石嶙峋的路上,也有如画般的朝阳。

▶鳌太穿越最近20年遇难事件回顾

2001年7月31日,南开大学学生张晓新等7名同学在登太白山途中迷路,由张晓新独自一人前去探路,结果失足坠下山崖,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2002年5月1日,上海华某独自一人穿越途中连续阴雨,大雾暴雪,迷失方向,最终永远的沉睡在了太白的冰天雪地之中。

2008年5月1日,河北省一行4人结伴攀登太白山,领队因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08年6月24日,西安一户外3人从太白县塘口登山,一人走失,至今下落不明。

2010年1月2日,西安杨女士在穿越鳌山时,抛开团队,独自前行,最终走失在太白山。

2011年4月,陕西一位领队在穿越途中因肺水肿抢救无效去世;

2012年8月,西安1名驴友遇难;

2012年9月,北京1人驴友中途走失;

2012年11月,在导航架附近3人因高原反应和失温死亡;

据《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五年,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遇难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4月16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踏上这条“生死路线”。

从以上数据来看,鳌太穿越的遇难原因几乎可以分为失温、迷路、坠崖、高反这几类。

  1. 失温是不仅仅发生在冬季,鳌太因海拔较高,气候环境恶劣,夏季也会出现强冷空气,狂风大雾暴雨暴雪。
  2. 迷路,鳌太地形复杂,经常大雾弥漫,风雨交加,很容易迷路。
  3. 高原反应,鳌太主要行程集中在3300左右的山脊,含氧量低,加上驴友都是重装,增加了高原的机率。
  4. 坠崖大多因为迷路,山间大雾迷漫,视线受阻,从而导致失足。

在鳌太穿越和景区进入的二种路线上,我曾犹豫了很久,用了几个月时间将鳌太线几乎了解的清清楚楚后,我却选择了景区路线,我怕吗?我怕,我不是害怕走不出鳌太,我是怕有遗憾,我怕我来不及尽孝,我怕我的父母渐渐老去后无依无靠,我怕我来不及享受我的大好年华,我怕我没有机会再去往我喜欢的地方,我怕我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

俯瞰太白的盘山公路

天圆地方3511米

如果不坐索道,就从2700米的地方下车,开始徒前行,这个位置基本还都是木质阶梯,途中不远处都会有补给点,只是这里的水会非常贵,所以体力比较好的建议多背点水。

2800米时的太白山

直接乘坐索道至3511米会有一部分无法适应,所以还有是很多人选择徒步,缓缓接受这个高度带来的气压变化,而这途中也会看到更多的景色 ,别样的太白。

过了天圆地方继续前行进入太白山保护区,此处到小文公庙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到大文公庙4.7公里,到大爷海有7.7公里。山上中午太阳照射的时候感觉非常晒人,但是因为这里海拔较高,天气变化莫测,务必要准备羽绒服或者冲锋衣等厚衣服,这里有“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去往小文公的途中

虽然小文公庙到大文公庙显示只有4.7公里,但是一路全是乱石堆,路也是在乱石中铺成,这便是第四纪冰川留下的遗迹,高高低低,这条路时上时下,所以不算非常累,但是一路绕过无数的弯道,却依然看不到大文公庙的影子。

一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却也瞬息万变,我一直在防晒衣与冲锋衣间切换,时而有驮着行李的马匹路过。

我选择继续前行,赶在天黑之前将帐蓬扎在了3560米的一处悬崖边上,我想静静的看着夕阳落下,却意外看到云海升起,似潮水般涌来,渐渐淹没了这苍茫的秦岭大地。

沿着山腰的小道前行,下一站便是奔向赫赫有名的大爷海,大爷海位于拔仙台北侧,3590米,是典型冰斗湖泊,这里的冰斗湖泊均形成于古老的第四纪冰川。

游玩建议:想要单日登顶拔仙台的游客,完全徒步是做不到的,乘坐索道在当天上午11点前到达天圆地方,才有可能在当天返程,景区索道和中巴的最晚时间为19:00,建议准备了充足的时间,务必带上羽绒服,在高海拔区含氧量低的地方常时间拔高会不适感 ,所以准备充足的时间可以多休息。

站在这拔仙台上瞭望着无垠的秦岭大地,感触颇多,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回归自然,所以便有了很多热爱运动、热爱登山的人士,不管是走景区路线还是走鳌太穿越,我们的目的都是在这个几平米大的拔仙台之上,你觉得是你征服了大山,而实际了是大山征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