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会赏石的健身达人不是好作家!老顽童自驾寻石25年,活出新态度

这是走吧网推送的第133个与众不同的旅者故事。

Q1:李大哥您好,今天十分高兴邀请您来到《走吧有约》,很多人看不出您的年龄,环游中国、骑行拉萨、健身达人、赏石专家……在您身上汇聚了太多跨界标签,请您先给吧粉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你好,很高兴得到《走吧有约》这么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平台采访。

我想人生不外乎一百几十年,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尝试做多些有趣的事,见多识广、拓宽空间,这样的人生才叫幸福,才不算白活!

因此,无时无刻,我不是在“景点”,就是在去“景点”的路上。发梦圆梦,圆梦发梦,直至永远……

2005年我开着一辆十万的北京切洛基吉普车一个人(因为无人陪)环游中国大陆边境线,历时79天,行程三万五千公里的举措,现在想想真有些破天荒。

讲起2005年的环游中国边境线,其实我的最大目的,也就是想沿中国边境线去寻石觅石,看看那些无人或少人涉足的地方有没有奇石资料,顺便去观赏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点。

Q3:您大概是国内第一批自驾环游中国大陆边境线的人了,这一路的艰难险阻和风霜雪雨应该还有很多场景历历在目,现在印象深刻的还有哪些事情?

查查资料,我这样完整环游中国的,我想应该是国内第一批了。三万五千公里给我留下的印象终生难忘,其中五点尤为深刻。

1.当年的边境线路大部分是土路,遇到塌方很正常的事,就看你命该不该绝。经过318松宗镇,在我半天前发生了泥石流,泥石流来得很突然,气势汹汹,如果正值经过,必遭殃无疑,我虽逃过一劫,但一直心有余悸,想想后怕。

3.到了阿里圣湖玛旁雍错,住在湖边,已经几天没有信号了,忽然发现一旅游者有卫星电话,请求给家里报平安。那人用卫星电话拨通我家的电话,用普通话说:“这是李观云家吗?”然后将电话给我,还附带了一句“电话那头有个女人在哭。”乍一听,是我老婆接的电话。

5.印象深刻的当然还有发现的那些后来成为热门抢手货石种。比如云南黄龙玉,西藏藏玉,新疆雅丹石,金丝玉等等,这些石种并非我第一个发现,而是当时还是原始小众人喜欢,后来炒起来了。我没有这商业头脑,否则哪怕是开发其中的一个石种,我都会发达了。

我请来的西藏司机也分不清怎样走,好几次迷了路,去古格王国的路,基本上在土林中转来转去。

2010,2012年我又去过阿里,又走了新藏线。道路大不一样了,全是柏油路,不用导航,根本不存在迷路。

现在的环游边境线,条件好多了,还有燃油的供给,现在好多了,真是天壤之别。

二是你说的想完美完成环游中国的宿愿,海南岛其实在2006年我开车环岛了一次,台湾岛开车的机会少些,所以就用自行车来完成这台湾岛的环骑,这样可以完美地被称为环游中国的人。

2013年我骑行除了海南岛台湾岛的环岛骑行,还去了青海湖环骑,骑去广西……等等累计骑行了六千公里,最高纪录,一天骑行230公里。当年还出了本书《骑行2013》。

何况,63岁的我,在路上所见更加少之又少,历史上应该有,但不多。我当年那一拨,全程善始善终的高龄人,只有我一个。

2014年被称作最后的318。因为2015年路上的很多高山被打通,漫步云端成为了传说,也修造了桥梁,险路难路不复存在。所以2014年以后,骑行318,就不用跨越10座4千米以上,2座5千米以上的高山,再也不用一天跨越两千米的高度骑行。

Q7:2020年您已经年近七旬了,但依然待不住,现在不是在旅行,就是琢磨着去旅行,说说您这些年的旅行经历吧。

对于自驾旅行,我是这样看的:因为人,毕竟是肉身,总有一天机器会坏,特别是我这般年纪的人,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垮下来。

以往的年份,我每年都有自驾,而且每年都有一次一个月以上万多公里的长途。

总之,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息,旅游不止!

2020年,当年也有旅行计划,自驾长途必不可少的。

为了让身体衰退得不要这么快,我一直坚持锻炼,2016年以前,坚持每天早泳,风雨不改,四季不变,其他运动比如行山,骑行都有,但不系统。2016年我65岁,决定走入健身房。

2016年全年,基本上有300天在健身房,这老汉视频照片都给健身房老板贴上墙壁展示,我除了有想将自己塑造成肌肉男的奢望外,真正的是想将自己的身体状况锻炼得健康些。因为健身人很注意合理的饮食和有效的运动,从健身房走出来的人,给人感觉的首先是健康,然后才是肌肉。

2016年出了本书《健身2016》其实是我的健身月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我的健身历程和变化。

还是那句话,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

当然,旅游活动谁都喜欢,不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比如几人一辆车的自驾游,平均分摆,加上平时节约些,一个月下来也花不了很多钱,完全可以不超出打工族的收入。再比如骑车去拉萨,我一个月骑行时间,不计来回路程费,仅仅花了不到1500人民币。穷游也是一种方式。

Q10:因为走吧网是个自驾旅行平台,前面谈旅行多一些,所以其实是您最主要的标签——赏石专家,放到了最后来说,您玩石头玩出了名堂,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贾平凹还为您题写书名并写序,这个兴趣从何时开始,能否展示几块您的精品收藏?

我1995年开始涉入石界,虽然中华奇石源远流长,但重新兴起是九十年代初,我当年的切入,正是饮头啖汤的时势。

我开着车到处去觅石,然后运回我的石头店,将一些高大上的留下,其余销售,既维持我的运作又可收藏了一些藏品,有些藏品也获得过全国奖。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这是贾平凹老师在我的书《观云奇石》上作序的第一句话。

关于石头的书,我写过几本《观云奇石》《石头的故事》《食色石也》等,除了第一本外,后来的八本书,都是我自已后期排版,编辑(学识了排版软件),等等,自编自演自导,当然自己花钱印。

奇石小观园曾经接待过不少的名人墨客奇石爱好者,也接待过不少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体。

或许,这就叫心态年轻吧。大凡与一帮新认识的人接触,好多时我“貌与年龄不符”成为了谈资。自然话题说到怎样养生。

简单的讲,饮茶饮水要够,食是健身餐,早多午精晚少,每天运动不少于一个钟,早睡早起,心态向好,不后悔,自寻平衡。

旅行,必不可少,走出去可以认识世界,会完美你的世界观,甚至会让世界认识你。

我认为旅行,也是一种养生的方式方法,在外旅行折腾得很辛苦,回来后休息恢复后是一种提升。特别是每年争取去次西藏,入一下”高压氧舱”让高原气压折磨自己,回到平原,你又是一条好汉,如同足球队上高原训练般作用。

还有,每日旅程,最好能记录一下当天的发生的事情和想法,要不,走过路走,也就走过路过了,收获相对少一些。成千上万人骑车去拉萨,我就将自己的日记汇集成书《骑车去拉萨》,也将照片和视频做成了记录片。

其实我还喜欢做雕塑呢,拿张照片给大家看看,多谢大家!

第132个旅者故事:

这大叔是个狠人!环球旅行17年,数次生死一线,一生完成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