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冯小刚混迹京圈那些年

那年年末,他为冯小刚,介绍了一个影响他一辈子的朋友:王朔。

那年月,王朔已经是京圈文化大咖,一部《浮出海面》、一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已经引起了文坛轰动。

2

也是1989年,在享受到《渴望》带来的巨大成功以后,郑晓龙又找到了王朔,商量是不是能拍一个室内情景剧。

因为他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室内有不少空地,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搭个棚子,拍些好玩的东西。

还是“渴望”的老套路,郑晓龙和王朔牵头,再加上一些文学青年,就在家里写,而其中一个文学青年,就是后来在古董收藏界特别有名的名人:马未都。

可是冯小刚后来却还真的和王朔两个人把这个本子给写了出来,王朔问他怎么做到的?

冯小刚说看了“王老师”不少作品,你剧本里那点插科打诨,我都熟的很。

于是,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正式上映,而冯小刚也终于在后面拿了一个联合编剧的冠名,至此冯小刚终于算混进影视圈的舞台之上了。

有了《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有了郑晓龙这位京圈大佬的赏识,接下来的几年,冯小刚混的顺风顺水。

3

1995年成龙电影《红番区》在春节赚了快1亿票房,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看冯小刚天天躲着哭也不是一个事。

就找到了他,对他说道:“作为厂长,我有义务把你捞上岸”。

于是那年月,他给了冯小刚100万,让他去拍一部贺岁喜剧。

1998年,冯小刚再接再厉,又是一部喜剧,又是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取得了4300万的票房,喜剧电影拍到这里,冯小刚又动起了心思,要把王朔的本子拿出来再拍一遍。

可是当他把剧本又交上去的时候,广电总局的人却不同意,给出的理由是:“你都拍了2部喜剧了,再拍一部吧,好事成三嘛!”

但是在拍商业片,在拍喜剧片的同时,冯小刚也总想拍点不同的东西,比如2007年的电影《集结号》,2010年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比如2012年的电影《一九四二》。

结果却是一部比一部惨。

特别是《集结号》投资过亿,但是最后投资商连本钱都没有收回来,为了弥补亏空,冯小刚转头又去拍了一部《非诚勿扰》,结果却让投资商赚了钱。

对于这种现象,他后来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认真拍的电影,反而没有人看,我随便拍的喜剧却有人买单呢?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后来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段话:

“我已经快六十岁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日无多。”

不论人品如何,只论冯小刚大半生的电影之路,其实也很有戏剧性,到去年年底根据他的好友的爱情故事改编的电影《只有芸知道》上映,依然败北,其实也注定了他未来的电影之路,还将继续沉浮下去。

毕竟一个靠商业喜剧片出名的电影人,现在想拍点自己想拍的东西,真的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