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如今却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石碑是碑刻的一种,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大到皇宫寺院、小到古巷民宅,石碑无处不在。

民国时期阳山碑材老照片

▲这张民国时期拍摄的照片可以同时看到碑座(近处)、碑首和碑身(右上角)

阳山碑材有多大呢?

我们通过下面的数字看一下: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碑首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

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三万余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民国老照片:碑首

那么,阳山碑材是谁发起建造的呢?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万丈。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

直斩奇峰为一坐,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公德高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洪武大石碑歌》中的著名诗句,袁枚认为“洪武大石”是朱元璋为自己陵寝建造的,但这与朱元璋节俭的性格不符,历史上也没有相关记载。

经过努力,专家找到了一篇明永乐年间大臣胡广的游记——《游阳山本业寺记》,游记中记载:

永乐三年秋,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

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这一年的秋天,因为要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修建石碑,胡广奉命和另外两位大臣解缙、金幼孜前往南京郊外的阳山,察看在那里进行的碑材凿刻工程。

碑身下方空隙是放置圆木用于运输的

在占领了南京之后,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

在父亲朱元璋的墓前,朱棣哭诉自己的不得已,为自己推翻侄儿的行为进行辩护,并很快下令,要为父亲树立一块巨大的神功圣德碑,以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

对于朱棣而言,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机会,那块高高竖起的石碑,将向天下的臣民充分显示自己的孝心,也宣示着新任天子的威严和至高无上,是争取正统话语权的第一步。

同样角度:左侧碑身,右侧碑首

奇怪的是,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被废弃,成为明代最大的“烂尾”工程,最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得多的神功圣德碑矗立在明孝陵。

个中缘由,无人知晓,终成历史之谜。

碑座倾斜开凿,便于运输

600年前的明代人做不到,现代人也做不到。以朱棣之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可能他需要的是建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通过这一国家级的工程,彰显自己的孝心和权威,转移注意力,压制臣民。等到权力稳固,迁都北京后,这块碑材就没有它的利用价值了。

78米的高度本来就是惊世骇俗、博人眼球的,最终竖立的10米的圣德碑才是最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