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大型工业企业协同办公平台深度分析

来源:肖鹏互联网老兵

作者:肖鹏

【摘要】所谓协同(Synergism),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或者任务。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于1976年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系统地阐述了协同的内涵,也同样适用于管理领域。我在文章《疫情过后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提到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三个方向,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本文深度分析了中大型企业协同办公平台需求。

1.基本概念

所谓协同(Synergism),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或者任务。协作(Collaboration)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协同”更强调参与主体之间的步调同步性、一致性,比如说交响乐需要多人协同演奏才能奏出和美的乐章,而“协作”只是说各方共同参与完成某一任务,并不强调同步性。

1971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他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由于协同理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是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协同理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2.PC时代协作平台的发展历史

现代通信的发展经历了由电路交换到报文交换到包交换,由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到IP通信过程。国际电信联盟(ITU)相继推出了基于IP通信H系列协议簇及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SIP协议,推动了IP通信的高速发展。在2000年左右,以北电(Nortel)及Avaya为代表的IP和PBX混合交换,及以思科(Cisco)为代表的纯IP交换横空出世奠定了协作平台的基础。两大协作巨头IBM和微软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IBM以 Domino和Same time产品为核心,微软以Exchange及Lync(刚开始叫UC)产品为核心,通过硬件网关的方式把传统的语音、视频、传真等各种通信方式整合到一个平台,解决了企业内部之间及与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此时的系统还只实现了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整合,方便了大家的沟通,但因为缺少和业务系统的整合,大家沟通完后,要处理企业内部业务还必须切换到另一套系统。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只能称之为沟通协作(Collaboration),还不能称之为协同(Synergism)。尽管这些巨头在PC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遗憾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落伍了,一代优秀产品Domino沦为被出售的结局。

3.移动时代协作平台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金蝶基于传统的OA软件设计理念,重新改造适合移动办公特点,于2011年推出了“云之家” SaaS版,成为国内首个推动移动办公服务的厂商。早期以推出自己的OA功能为主,后来逐步增加融合通信功能,再开发生态平台,允许第三方合作伙伴应用入驻企业应用商店。阿里的“来往”在和腾讯的“微信”较量中败下阵来后,转而投入企业社交领域,于2015年初在原“来往”的基础上推出了“钉钉”产品。腾讯也于2016年推出了“企业微信”,开始布局2B战略,2018年腾讯把“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打通”,实现了内外互联。2019年12月华为宣布推出“Welink”,把原本用于内部沟通协作的工具开放出来,以SaaS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借助于疫情企业不能复工之机,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疫情期间字节跳动公司也把自己内部的协作平台“飞书”开发出供用户使用,而且承诺永久免费。

4.现有移动办公平台的不足

上述这些工具各有优缺点,因为金蝶一直服务于传统企业,对传统企业的内部办公流程非常熟悉,非常贴合传统企业的需求,但在用户体验方面略显不足。而“钉钉”和“企业微信”出身于互联网基因,天生就是用户体验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尤其适合于IT公司。但互联网公司天生的短流程、小组织的特点基因也带入了其产品,它对传统企业的适应上显得有点水土不服。“Welink”刚刚推出不久,我对其功能还不是很了解,我想因为华为介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ICT产业之间,其产品功能应该也是介于两者之间吧。

移动办公平台的推出大大方便了企业,尤其是疫情期间给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为“抗疫”和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些移动办公平台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中小微企业,其商业模式设计理念还是采用长尾理论,因此其功能的普适性和个性化之间需要平衡,这就决定了这些产品不是定位于中大型企业。无论是办公公文流转还是其应用商店由第三方所开发的业务系统如ERP、CRM等都不适合中、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即使是单个系统勉强满足,但其上的各个系统之间并没有打通,业务流程是断层的,信息是孤岛的,也无法处理大型企业的复杂流程,无法做到业务协同。本次疫情,很多中大型企业也用了“钉钉”、“企业微信”之类的移动办公平台,据我所知,主要是用它的语音和视频会议功能,并没有用它的办公及业务处理功能。即使是视频会议,它也只适合小型的简单会议沟通,无法和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功能相比(其差别我至少能列出十种,在此就不列举了)。也就出现了我在《疫情过后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所描述的场景,会开完了还是不能远程解决业务问题。因此,现有的办公平台只能算是移动协作平台还称不上移动协同平台。

5.中大型工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协同平台

根据协同理论,管理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件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形成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企业要形成协同效应,首先要找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功能体系的关键要素(即序参量),设计良好的管理机制,并以目标、驱动力、组织、制度、流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需要数字化工具落地。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价值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以业务为主线的主价值链,另一个是支撑业务的辅助价值链。所以一般的工业企业价值链见下图一,企业可以沿着这两条主线去寻找企业内部的子系统或者子模块并设计相应的机制。

图二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图

要使企业发挥整体协同效应,纵向必须解决从战略到设备、横向解决从订单到交付的协同。(本文只讨论人与人的协同,人与机器的协同、机器与机器的协同将在工业互联网篇来深入讨论。)因此,必须建立起端到端的协同。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借助于ERP、CRM、SCM等系统的建设,很好地实现了业务层面的协同,但职能部门如综合管理、法务、审计、科技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却缺乏协同。举例来说,接到客户的订单后需要组织生产,查询原材料库发现需要采购原材料,于是发起采购流程,最后却卡在法务部门,原因是合同审批要在线下才能完成。图三是典型的某家电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图,业务部门之间协同得很好,但业务和管理职能却没有很好地协同。

上图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