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巨头入局、厂商发力,被“激活”的视频会议拼的是什么?

作者:关贺宇

当两亿人在用视频会议,当资本市场开始寻找下一个 Zoom,在视频会议行业进程被大幅提速的背后,我们的产品质量“达标”了么?

这次疫情的出现让“云办公”呈现爆发式增长,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成为企业复工后的首选。在 2 月 3 日第一波流量高峰的冲击下,众多提供视频会议产品的公司纷纷败下阵来,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消息延迟、连线卡顿、软件崩溃、协同异常等。毕竟数千万企业、上亿用户的集中涌入,对于国内偏冷门的视频会议供应商而言,有点“受宠若惊”了。

随着阿里、腾讯、今日头条等公司纷纷挤进视频会议的市场,刚需、高频的视频会议,成为厂商竞争的焦点,也是专业视频会议服务供应商争夺的战场。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家本土的视频会议供应商全时云,以及它背后的技术演进历程。

热度之后,回归产品

在采访过程中,全时云 CTO 赵元军不止一次提到,“忙过这一阵子之后,还是要回归到产品,这是陈总(全时云 CEO 陈学军)反复提到的。”

加入全时云之前,赵元军曾在 Cisco-WebEx 工作了 11 年,任插件和远程控制团队技术经理,WebEx 一半以上的会议由赵元军团队所负责的插件开启。想当年,WebEx 可谓是远程办公软件中的“黄埔军校”,后来在 2007 年被思科收购。从 WebEx 走出来的核心团队,一部分留在硅谷加入 Zoom,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国内远程会议服务供应商全时云。赵元军就是其中之一。

有媒体说,这次疫情将视频会议行业提速了 5 年,赵元军说:“这个观点我认同,但是不准确。对于视频会议提供商而言,一方面,用户量 / 流量确实在短时间内增加了 5 倍以上,但是回归到产品层面,你的视频会议产品真的提升到一个档次了吗?你真的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吗?”

如果单从产品的成熟度来说,提速 5 年还远没有实现,只是突增的流量将视频会议行业推上了风口。而上一次像这样的行业被提速,还要回到 2003 年的非典。

全时云成立于 2006 年,在此之前它的名字叫“创想空间”,创始人是陈学军和他的两个朋友。在 2000 年的时候,全时云主要做 IP 电话转租,因偶然的机遇,开始转战远程会议领域。

2003 年,非典爆发,北京、广州等重灾区是企业的集中地,陈学军当时决定,公司免费提供电话会议服务。

一下子,使用全时云电话会议系统的公司增长到 100 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世界 500 强公司。后来非典结束,这批优质的客户却保留了下来,陈学军也坚定了自己当初的判断:远程会议是一块未被开采的原始矿脉。

这件事,一做就是 14 年。期间,对陈学军来说,有一件事的印象很深刻。

2006 年的时候,国内远程会议还很冷门,当时 GE 中国区针对远程会议系统进行招标,十几家企业经过三轮竞标,国际国内公司“全军覆没”。其中,GE 中国区的负责人对全时云的竞标方案,列出了 50 多条缺陷。

正是这张单子,激发了陈学军的斗志,他决定,让公司所有的研发力量都投入到如何解决这 50 多条缺陷上。一年之后,全时云带着新的方案找到 GE 负责人,GE 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全时云重要的客户之一。

专注于一个领域去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对于全时云而言这是做企业市场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会议市场情况

中国和美国在会议市场的发展不太一样,美国偏向标准化,中国更倾向于多样化。

第一,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较早,整体 IT 技术水平也比较高。中国相对来讲,厂商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如阿里、腾讯比较前沿,与美国公司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的公司,他们的网络情况比较差,所以整体来看,国内的视频会议水平差异比较大。

第二,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的“个性”不同。中国公司喜欢自己开发,比如自己开发一个 IM、OA 系统,但美国公司不会这么做,基本上能买就买了,因为这不是核心的产品。

第三,因为国外对于视频会议主要是采购,所以不太涉及与自有平台和工具的整合。而国内公司由于是自己开发部分工具,就需要视频会议供应商提供深度整合的能力。很多公司内部已经做了 IM,但没有音视频能力,而音视频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对人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需要视频会议供应商去整合。但在整合过程中不能给用户提供太零散的 API 接口,要根据不同公司的层次去提供不同的 API。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时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帮助中国人更好地在网上开会,深入了解中国会议市场的需求,并从产品和技术层面匹配国内用户的喜好。

如何判断一款会议软件好用?

影响企业效率的鸿沟在哪里?很多人说是系统,其实系统的鸿沟很好解决,真正的鸿沟是人和系统、物体和系统之间的边界,如何打破边界,让信息更快、更好地传递,是全时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判断一款会议软件好用?

从产品层面:第一是使用方便,这是指会议软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会议场景,帮助用户解决开会的问题。会议软件的常用场景有:协作型的会议,比如项目讨论会、沟通会等;管控的会,比如领导讲话,或者是重要政策的会议;还有一些是对外的会议,比如用户将视频会议软件应用在他们的培训和面试过程中。

第二是平台稳定,取决于视频会议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比如高可用、稳定性、全球化,能否帮助用户就近接入一场会议里,并顺畅地将会议开完。

第三是音视频流畅和共享能力。在网络会议的沟通过程中,音频能力是沟通的基础,视频能力是很多技术和功能(比如桌面共享、会议录制)的基础,这就对厂商的音视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四是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的融合。由于网络会议太依赖于网络质量,这点并不可控,所以需要及时切换到电话模式,保证会议顺畅。

第五是多终端。供应商在提供视频会议软件时,需要考虑用户的不同接入终端,需要兼容 Windows、macOS、Android、iOS 等多个操作系统,可以在 PC、手机、平板等多端使用,同时也能兼容专用的视频会议硬件产品。

除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也要站在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去考量如何高效开会。管理者需要看到的是,通过视频会议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整体解决了什么问题,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要从会议软件的后台看到它的使用效果,因此会议软件的背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后台做支撑。除了管理账户之外,还要有数据分析的能力,即了解大家的使用效果如何,使用率怎么样,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怎么继续优化等。企业需要考虑成本,越是大的企业,越需要会议软件提供自动化的管理能力。

还有一点是数据安全。企业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很严格,需要保证其账号和会议数据不被外泄,甚至视频会议供应商也不知道,所以就需要提供一些 ADFS 的验证或者 OAuth 验证,帮助企业保障账户安全。

去年 7 月,有人就发现在 Mac 电脑上 Zoom 应用中出现一个严重零日漏洞,会导致用户的摄像头被劫持。尽管 Zoom 立即发布紧急补丁,但是直到 2019 年年底,Zoom 的股价一直下跌了 20% 以上,潜在的安全隐患让 Zoom 在用户和投资人的心中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这次疫情带来的超大流量,让钉钉和微信都有些措手不及,更何况新加入视频会议市场的公司,由于技术能力还不成熟,在音视频体验上不尽人意。

企业微信延迟太过严重,“一个多小时了都没能进去视频会议功能”。一位用户在微博上 @企业微信官方并反映,“企业微信崩了…开了一会儿不断有人掉出会议进不来,重新建立完全死机…我以为就我这样,换别人建会议也是,消息收不到,语音拉不出…急的我浑身冒汗。”

钉钉也没顶住。不少用户提到,钉钉视频会议也出现了延迟、卡顿问题,IM 存在消息收不到、发不出,以及收到消息均显示未读等系统 Bug。钉钉客服在一则微博底下评论,目前视频会议流量过大,工程师正在紧急扩容中。

据全时云运维总监欧阳华介绍,全时云从大年初二开始决定提供免费版本,到初三上午评估了要扩容的机器数量,初三当天就完成了扩容。从初五开始,视频会议用户量不断攀升,到初七之后,每天的增幅能达到 50%。由于前期系统做足了扩容的准备,所以目前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Zoom 能做到风靡全球,其音视频能力不容小觑。同样,做远程会议起家的全时云,在系统架构的稳定性上也丝毫不敢懈怠。

全时云技术架构演进历程

2014 年以前是全时云架构的 1.0 阶段,大部分服务可以横向扩展,各个服务之间的通讯基于 Linux D-Bus,个别服务是单点。但这会导致三个比较棘手的痛点:一是高可用问题。比如单点崩溃了,怎么办?因为不是集群,所以必须把另外一个冷备的单点重新启动起来,这中间就会有一段时间的服务中断。

第二,因为 D-Bus 设计初衷就不适合传输大数据量,所以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它会经常出现堵塞。

第三,当时信令数据都是通过 D-Bus 进行交互,比较复杂,容易引起信令风暴。

基于上述三个痛点,全时云在 2014-2016 年期间对系统架构进行了一次升级,2.0 阶段的一个核心改变是采用了 Redis。原来共享数据时,主要通过信令去同步,现在改成用 Redis 共享内存,信令减少,逻辑简化,进而把单点服务也进程化了,这样大大提高了 SLA。2.0 上线之后,可用度可以达到 99.99%。

架构 2.0 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客户需求了,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又产生了更多的需求,比如一些企业会提出私有化部署、混合部署等。如果只在北京建数据中心,有可能华南的用户体验就不会很好。

于是在 2016 年,全时云开发了分布式系统,在全国主要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这样用户可以就近接入、智能接入。由于企业用户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但是又要求快速而简单,混合部署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以电网项目为例,通过混合部署,可以实现其所有信令由全时云来管理,但是文档、桌面共享、会议录制等信息完全保留在其内网里。这是全时 3.0 阶段主要在做的事情。

远程医疗

中国教育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还是供需的矛盾。有非常多的人渴望得到好的教育,但是老师的资源太少了。疫情之下,学校延迟开学时间,在线教育行业被推到风口,原本获客成本高、难度大的在线教育平台纷纷涌入了海量用户,连资本市场也对在线教育版块格外重视。但与流量红利不匹配的是,在线教育平台的 IT 基础设施短板明显,视频卡顿、宕机问题依然严重。如何真的留住用户,最好还是靠产品和技术能力说话。

未来,一切皆可远程。但如何搭上这班列车,还需各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