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行业爆出一条新闻:OPPO启动代号“马里亚纳计划”,正式加入自研SoC芯片战团。实际上,手机厂商自研SoC芯片并不新鲜。从2014年起,先后有小米、中兴旗下中星微电子宣布自研芯片,加上早已入局的苹果、华为、三星和LG,手机厂商自研芯片掀起一片热潮。
然而,潮水退去后,真正能持续输出产品的仅有苹果、华为和三星,其它厂商基本上都成了炮灰。
正因为如此,OPPO的入局被认为是跳坑,带有一丝悲壮的味道。但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就会发现自研芯片如果仅仅是烧钱的话,其实不算事,还有比烧钱更难的事横在整个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面前,使得整个自主手机SoC芯片设计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烧钱还只是小坑
手机是快消电子产品,一年一换代,相应地SoC芯片也需要一年一更新,而随着芯片制程工艺的提高,整个研发投入(包括设计、流片)也呈越来越高的趋势。华为fellow艾伟透露,麒麟980采用7nm制程工艺,研发投入超过3亿美元,耗时36个月。
据估计,随着5nm制程工艺量产,芯片的研发投入也将跳涨到50亿元人民币。
苹果A12芯片内部复杂的布局
根据电磁场相关理论,当连线的长度达到波长的某个倍数时,连线将成为向外界发射电磁波的天线,同样这些连线也将成为接收电磁波的天线,加上芯片内部连线错综密布,结果是SoC芯片内部信号的干扰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影响内核性能稳定并增大功耗,导致SoC芯片“低分低能”。
简单说就是信号的完整性是SoC芯片设计的一个大门槛,解决不好往往会影响内核性能发挥。华为海思花了10年时间,在2014年推出成熟可用的麒麟920之后,才算真正迈过设计门槛,进入正常迭代的轨道。小米的澎湃芯片在推出第一代后,第二代即一直跳票,至今仍在坑里奋斗,足见SoC芯片设计之难。
但即使跳过了SoC芯片设计难度的坑,还有一个更大的坑在等着所有国产SoC芯片设计厂商。
自主芯片热闹背后更大的坑
根据ICCAD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芯片设计公司已达到1780家,相比2018年增加了82家,这已经是自2012年以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连续保持8年增长。
从数据上看,自主芯片设计相当热闹,就指令集方面来说,已经涵盖CISC和RISC两大生态系统,按技术来源划分,自研芯片又覆盖了五大阵营:
- MIPS阵营,代表龙芯(2009年购买了MIPS指令集永久授权);
- ARM阵营,代表有飞腾、海思麒麟、展讯;
- IBM Power阵营,代表有宏芯;
- X86阵营,代表兆芯(VIA授权)、海光(AMD授权架构);
- DEC公司(2001年已被惠普康柏合并),代表申威处理器(购买Alpha架构)。
但细究之下,热闹的背后其实隐忧不少,最大的隐忧是缺少自主设计的IP核。
宏芯、兆芯和海光依靠购买微架构,IP核自主研发能力最弱,相当于IBM、VIA和AMD在中国的马甲产品。
ARM阵营同样是谨慎乐观。ARM的商业策略是只开放微架构(可花钱购买IP核,并可以修改),但指令集是封闭的,指令集的扩展由ARM说了算。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即使像华为这样设计能力较强的公司,尽管已经获得ARMv8指令集永久授权,但无法自行扩展指令集,还需要继续购买ARMv9指令集,否则即使能自行开发IP核,但由于指令集的禁锢,CPU的性能提升路径依然会被锁死。
龙芯则是因为在2009年购买了MIPS架构的永久授权,获得IP核后可以自行扩展指令集,所以发展无拘无束,但代价是需要自行培养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市场用户的庞大生态系统,等于一家干了英特尔、微软、几千家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活,所以前路漫长。
仅凭龙芯和申威单枪匹马,还难以将我国的IP核自主设计提升到无惧外来压力的水准,未来的出路还是在开源指令集上,在财富效应引领下,吸引大量的芯片设计创业公司入局,自主设计出大量的CPU、GPU、内存控制器、NPU、ISP等IP核,为自主SoC芯片设计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从而使自主芯片设计在IP核设计、SoC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整个产业链条完成真正的闭环,此时谁也卡不了中国芯的脖子。
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舍得烧钱,更要舍得花时间沉淀,培养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