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灾会影响中国吗?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暴发严重的蝗灾,大家都很担心蝗灾传入我国,说明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其实,对这次蝗灾,大家不必担心和恐慌。这个蝗灾传入我国和在我国暴发的可能性很低。主要原因是:首先,我国现在是冬季,气温低,蝗虫在10℃以下时一般不会迁飞活动;二是我国有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阻隔,蝗虫很难越过这两大山系迁飞至我国;三是现在万物还未复苏,蝗虫取食的作物还未开始生长,它们的食料有限;四是我国不是这次暴发的蝗虫种类——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自然分布区,我国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不适合这种蝗虫的发生。另外,农业农村部目前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已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地区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做好了防控预案。

蝗虫俗称蚂蚱,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全世界已知蝗虫1万余种,我国已发现和记载的蝗虫有650种左右,但能够大发生、造成重大灾害的只是少数蝗虫种类,主要是蝗总科中蝗科的几个种。这次在非洲和南亚大暴发、长距离迁飞的蝗虫名叫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蝗虫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我们栽培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青稞、高粱等都属于禾本科,因而是蝗虫最喜欢的食物。另外,像甘蔗、芦苇、稗、狗尾草等也都属于禾本科,也是它们喜食的植物。在数量大时,蝗虫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当其大发生时,成群迁飞,能将农作物吃成光秆甚至全部吃光,造成颗粒无收。

一、本次在非洲和印度、巴基斯坦暴发成灾的沙漠蝗发生情况

△图2 这次在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暴发成灾的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图3 在我国普遍发生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上:散居非迁飞型; 下:群居迁飞型

1.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在我国分布较广,从北纬42°以南至海南岛,西起甘肃陇南地区东至东海及台湾,其中以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即黄淮海平原为主要蝗区,我国其他地区发生率低,面积也较小。该亚种是我国历史上造成灾害最多最重的大害虫。国外分布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尼。

2.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该亚种分布新疆、内蒙古、宁夏、东北三省,青海东部和甘肃河西走廊。国外分布蒙古国、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和韩国。

3.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分布于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流域、藏北西部和青海南部。

飞蝗由于在土壤中产卵繁殖,疏松的沙质土最适合于它们,因此,我国黄河流域的黄泛区历来是蝗虫严重发生的区域。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历史上常常在在大水泛滥后,随着又发生严重的干旱,使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大面积荒滩或抛荒地,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生态条件。另外,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湖滩、河滩、荒地或耕作粗放的农田中,这些地方由于滋生大量芦苇、稗草、荻草、莎草等蝗虫嗜食植物,飞蝗容易滋生,形成较大的种群。我国的主要蝗区在黄淮海平原,有滨湖蝗区、沿海蝗区、内涝蝗区和河泛蝗区等多种类型。在干旱年份,宜蝗荒滩、荒地面积增大,有利于蝗虫繁衍,容易酿成蝗灾。中国历史上蝗灾频起,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蝗虫一般喜欢独居,造成的危害有限,这时体色多呈现为绿色(见图3上),但在种群数量较大时,它们能够发现并嗅到旁边蝗虫个体所发出的化学信息素,并在后腿的某个部位相互触碰,这时就会改变原来散居型危害、取食的生活习性,变得喜欢群居而成群居性,体色也转为黄褐色(图3下),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危害,造成了我国历史上多次大灾荒的发生。

三、蝗虫的防治

自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进行了大面积的蝗虫防治和治理工作,结合黄淮海河治理工程,对大部分蝗区进行了改造,使蝗区面积大幅度缩小,使飞蝗的种群密度长期以来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没有成大灾。同时,我国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储备了防治蝗虫的多项先进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应对非洲沙漠蝗进入的能力和条件是有把握的。据农业农村部监测调度分析,沙漠蝗对我国的危害概率很小,国内大规模暴发蝗灾风险很低。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目前,我国防治飞蝗主要有以下技术:

1.紧急情况下进行飞防,喷洒菊酯类农药,快速压低飞蝗高密度种群数量。

2.使用药效期长,环境污染小的仿生物农药,如卡死克等。

3.进行生物防治,喷洒微孢子虫、治蝗绿僵菌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能达到长期的持续防治效果。

4.结合农业措施,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降低其种群数量。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