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截至2月15日12点,日本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增加到340人,成为除中国以外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但走在今天日本的街头,却基本感受不到人们对于疫情的紧张,即便戴口罩,最主要目的依然是防花粉症。而街头还不时可以看到为中国为武汉募捐的标记。尽管这些募捐的地方多半是业务超级市场一类的中小商店,但那种同舟共济的感受,还是在这个冬天让人感到了一份温情。
那么,街头日本人的这种镇定如恒,来自于什么地方?
日本的医学界这种客观而开放的态度,很好地稳定了民众的情绪:大家相信,假如这种疾病真的需要进一步警示,专家们也会毫不客气,他们现在认为不需要紧张,是有依据的。难怪一向谨慎的日本厚生劳动省这样提示日本国民:“无需过分的担心,和面对季节性病毒性感冒一样,请注意遵循依咳嗽时避开他人的礼貌和多洗手这样的传染病对策即可。”
而日本的医务工作者做的另一件事情也很值得称道,那就是频繁而及时地在电视节目,讲座和网络上传播最新对于冠状病毒肺炎新的认识和预防知识,这些内容都十分具体,体现了日本思维的细腻性,而从日本这一周来始终没有在本地续发感染的事实来看,也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务实的作风,无疑比泛泛而谈更能赢得民众的信赖,也更能增强民众的信心。
此外,还有日本人对口罩的偏爱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小小的口罩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无数个场景下,可以看到口罩满满的存在感:地铁车厢,它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安全感;身体抱恙,它是利他利己的社会礼仪;餐馆饭店,它是服务业的质量保证……更别提每年春天困扰日本人的“花粉季”,琳琅满目的口罩会占据药妆店、便利店的显眼角落,成为一种特别的“季节风物诗”。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口罩大国”。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统计,2018年日本全国的年产量约为55亿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亿枚。这一年,按照咨询公司富士经济的测算,在买口罩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上,日本人一共花了358亿日元之多。
●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日本人也“时刻准备着”应对灾害。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2003年5月出台《东海地震对策大纲》,早早地为防范东海大地震做准备。东海大地震具有周期性,历史上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震级在里氏8级以上,现在已经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出台这一大纲就是要争取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当然,防患于未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筑好思想上的防线。日本人从小就开始接受防灾抗灾教育。学校专门开课教授灾害来临时应如何行动等应急常识,社会上也时常有一些有关防灾救灾的专门展览和常设机构,让市民实际体验灾难来临时的感受,练习如何逃生和自救。
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东京消防厅本所防灾馆就是这样一处设施。防灾馆内有一个模拟地震室,可以逼真地模拟地震来临时房屋摇摇欲坠的情景,让人们“实习”如何关闭火源,采用何种姿势避难等常识。这里还有模拟火灾现场,不仅可以亲自操作灭火器,还可以实地演练从火场逃生的正确姿势和路线等等,并且有专人教授正确的急救方法,比如心肺按摩的手法和人工呼吸的姿势等等。本所防灾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体验灾害,学习防灾知识。
日本各地的防灾训练内容也很细化,比如有野炊的内容,甚至还有针对大城市在白天遭遇地震,交通网中断,徒步疏散市中心人群,如何徒步回家等训练。
此外,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机构也会定期举行防灾训练。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参加政府组织的大规模防灾演习,演练当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强震时,各地应该如何参加和组织救灾救援。
经过洗礼,日本人在遇到一般灾害时基本能处变不惊,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为抗灾救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