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太行晋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地理优势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植被茂密,素有”北雄风光最胜处”之美誉。山上山谷到处是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就连悬崖和路径上的石缝中都是绿色,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灵兽,不胜枚举,知名不知名的动植物都在这里安然生长。区内清溪蜿蜒,水声潺潺。三步一瀑,五一步潭,青山、密林、繁花交相辉映,妙趣天成。

天平山神秘莫测,佛道渊源,甚称祖庭,成为许多仙释之徒挂锡驻足场所。南北朝时的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2年),僧稠禅师在此创建天平寺,古刹六峰环抱,被称为莲花佛国,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僧稠禅师以禅武创建为宗旨,被称谓少林武术之祖,天平山也成为林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绝壁悬崖上的小西天,既有佛教的佛殿、观音殿,也有道家的碧霞殿、西天老母石殿,其中西天老母殿是在绝壁的石灰岩上开凿而成,有一间房子大小,真正是石顶、石地、石壁、石门、石窗、石供桌,石窟洞宇香火缭绕,暮鼓晨钟,成为晋豫两地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

古道从市区向西,经西台村、二龙庙村、白杨洼村、桃源村、黄崖底村,登十八盘,过驮龙桥、断金桥至扑猪岭交界,长20公里,西接山西省平顺县西垴村,古称”雹珠路”。其实,历史上安阳山西无路可通,后来修通了天平山驿道,使彰德府与潞安府距离接近,物资周转比别处快,能抢个好价钱,人们说,从这条路走赚钱(珠宝)多的如天上掉冰雹一样容易,所以也起名叫雹珠路。

说起古道,不能不提坐落在山脚的桃源村。桃源村的由来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的三妹妹隆虑公主建墓于村西,由于她酷爱桃花,人们便在她的墓地周围栽了许多桃树,以致这里桃树成林,繁衍不绝,北宋时这里叫”桃林村”(见柳开《游天平山记》,宋王琉诗《游桃林》)。北宋开国时,修通了这里到潞安府的驿道,后来做生意的人多走此路,于是有人在此开设店铺,供旅客吃住,人们就叫这里为”桃源店”(金国、元朝的碑记都称之桃源店)。明朝时,右副督察史马卿(原籍林州河顺)认为这里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在诗文里便把这里称”桃源村”,(村叫桃源村,亦作桃园村,谷叫桃源谷,溪叫桃源溪)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桃源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曾有”先有桃源镇,后有合涧集”的美称,从前一直是晋豫官道,商贸繁华之地。最著名的就是该村的”古门券”,券上为”三仙圣母祠”,券下为古街通道,特别是古门券上的生长了几百年的”骑门柏”,成为商旅路上最著名的交通标志。有诗云:”西见峭壁入云间,南山北山一券连。武陵渔人不识路,骑门柏内是桃源”。

民国17年(1928)2月,冯玉祥派庞炳勋率两师兵力来林县(现林州市)剿灭天门会,天门会退守天平山区。为防止豫晋两军夹击,首领韩欲明令人再次将断金桥拆毁,把木桥改为铁板吊桥。林县解放后,当地人又将吊桥拆除,在原桥址底部挖基砌石,垒起了一道十几丈高的石墙,填平了低凹部分。流传数千年的断金桥从此名存实亡,变成了豫晋官道上的一段道路。目前,行人至此,不知情者已很难找到断金桥的确切位置了。

岁月流逝,往昔不在;历史变迁,古道依然。如今的天平山依托古道、古寺、古事,把浓浓文化情怀和现代的文化气息结合在一起,已经打造成一处国家3A级风景旅游景区,成为人们凭山访古,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