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北长街39号–万寿兴隆寺

北长街39号–万寿兴隆寺

万寿兴隆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39号, 1989年8月1日,万寿兴隆寺被原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明代兵仗局佛堂,清康熙年间经两次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敕改万寿兴隆寺。寺坐西朝东,规模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庆丰司,南邻后宅胡同。有房200多间,内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各殿均有配殿。山门3间东向,雕龙石额书”万寿兴隆寺”;前殿3间,外额书”显灵尘世”,殿中额书”摩利支天”。后殿3间,额书”兴隆寺”,皆为康熙御书,现已不存。南向一层殿3间,二层殿3间,三层殿5间,四层殿5间,各殿均为硬山筒瓦顶。寺内原有米汉雯题写的重修碑记、康熙三十三年兴隆寺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乾隆三十二年献花会题名碑、乾隆四十八年养老义会题名碑及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碑多方,现多已被毁。有文物建筑85间,建筑面积1944.7平方米。

1949年解放后,万寿兴隆寺曾被作为老年太监的集中住所,这座寺院比较早地建立过养老义会,收留的基本是一些相对有些收入的中上层太监,算是比较高级的太监养老寺院。历经风雨后,现寺址已为民居。十三五期间,西城区计划腾退文保单位院落47处。这些院落和庙宇既是文保单位,又是民居大杂院。但它们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有的还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所以腾退工作重新修建意义重大。在这次的腾退工作中,位于西城区(北海公园南边)北长街北头路西的清代古刹万寿兴隆寺也在腾退之列。

万寿兴隆寺原为明代兵仗局佛堂,里边供放有很多兵器,有皇宫里的武器样式库房之意。兵仗局是宦官官署名。明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之一,有掌印太监及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掌制造军器。所属有火药司,清顺治时十三衙门,武备院由兼管大臣、卿管辖,遂与宦官无涉。

据说明朝的皇帝和皇子们还在这里使枪练棒习武。到清代这里和斜对面的福佑寺都为清宫后宫的一部分。因清康熙皇帝玄烨生母孝惠章皇后佟佳氏就出生于兵仗局佛堂,但他的母亲年仅24岁就去世了,真是红颜多薄命。康熙读书和出天花时“避痘”又住在福佑寺。有意思的是,据说,康熙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出过天花。顺治因出天花而死,而康熙皇帝的哥哥福全因在顺治死时还没有出天花,孝庄皇太后怕福全当上皇帝后万一出天花再出事,所以和四位顾命大臣以及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商议,决定让玄烨继位。康熙继位后,对兴隆寺和福佑寺十分关注,认为此二寺对他是吉祥之寺。康熙二十年(1681年)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重修兴隆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修后为纪念生母,特改为“万寿”兴隆寺,并亲题匾额。

在明代时,皇宫里有大量的太监,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人(有宫女九千多人)。这些太监到老年后,则要按律出宫。太监们晚年生活大多是在京城的寺庙中度过。在清代,太监以河北的大城、天津的静海等地居多,如我国的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清末的大太监小德张等都是静海县人。这些太监们老年出宫,如回原籍,他们就会备受村民歧视。他们无后,本家的亲戚又不愿赡养,这样他们只好又倒流回京,回京后也少有安身之处。所以少数有权势、有钱财的宫中亲信太监就出资修庙,在里面设置太监们养老用的房间。这样太监们出宫后到寺庙中养老就成为不成文的规则。

北京的很多寺庙都是太监出资所修,如东城的智化寺是明英宗时的太监王振所修,东城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是明景泰年间太监刘通所修,石景山区模式口的法海寺为明英宗时太监李童所修,西山碧云寺为明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所修,西郊万寿寺为明万历年间太监谷大用所修,西山凤凰岭妙觉禅寺(明照洞瑞云庵)为明英宗时的太监尹奉所修,其例举不胜举。

到清末,大多数寺庙因各种原因不再接受太监养老,最后只剩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鼓楼附近的宏恩寺、西郊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和西山大觉寺北的福顺寺(又名响塘庙,在鹫峰森林公园大门里的南边,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基地)等处还可居住太监。其中,万寿兴隆寺和西山顺福寺居住老太监最多。因万寿兴隆寺距故宫最近。而顺福寺位于西山,环境优美,很多下层太监饱受宫内的奴役之苦,年老后愿远离京城,安享晚年。

1924年,冯玉祥为了彻底铲除封建制,把封建的尾巴割掉,把在故宫后宫居住的清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因为在他看来,如不彻底铲除封建帝制,就会有死灰复燃的危险,张勋的辫子兵扶宣统复辟闹剧,后来袁世凯竟恢复帝制当上了皇帝,这说明很多人还有“皇帝梦”。宣统皇帝被逐出紫禁城,太监也被逐出宫,其中,穷苦太监们就集中住到万寿兴隆寺。由于清代万寿兴隆寺一直由皇宫管理,也就是由太监们实际管理,不像别的寺庙由高僧们住持。所以兴隆寺还接纳太监。1949年前后,就只剩万寿兴隆寺收养老年太监了。后来,万寿兴隆寺又有“太监寺”的俗称。

太监们进住万寿兴隆寺是有条件的,要在出宫前加入“养老义会”,定期交纳银两,进庙后才能给予食宿和养老送终,因此,万寿兴隆寺实际上就是太监们的养老院。宫中的太监们的这种养老义会方式,是清乾隆年间皇宫里乾清宫总管大太监刘钰和副总管太监肖云鹏创办的。因这种方法确实解决了太监们到老年养老的问题,所以很受太监们的欢迎,特别是下层太监们大多加入义会。当然像李莲英、小德张这样的有权有钱的太监,他们是不加入养老义会的。他们在北京的房产就有很多处,就连他们的养子都是腰缠万贯。如在什刹海畔烟袋斜街路北的“鑫园澡堂”就是李莲英的义子开的,这是北京的一家老字号澡堂,现在仍营业。另外,义会还在京南大兴购置了大量的土地为太监养老资产。

接纳老年太监们的寺庙还为太监们的后事服务,如办丧事、停放寿材等,其收入也为庙产。因在寺庙中度晚年的大多是穷苦太监,所以太监们的生活是十分清苦和悲惨的。如万寿兴隆寺的老年太监,他们整天吃的是宫内送来的残羹剩饭,屋里是老鼠横行,在夏天蚊蝇滋生。冬天则无法取暖只好受冻。很多老年太监不是老死,就是病死或冻饿而死。他们白天很少出庙门,夜晚以青灯为伴。直到1949年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他们的生活才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个别有学识的太监还以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撰写了一些宫中轶事的笔记,因为有的宫内轶事在史料上没有,而很多事件又是太监们亲眼所见,这样他们的写作成为珍贵的资料。如一位著名的老太监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一书,大部分内容就在万寿兴隆寺写的。

在宫里,不要说太监、宫女,宫内的皇后、嫔妃们,她们的生活也并不幸福,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那一天被杀。皇帝死了还要殉葬。如明成祖朱棣生前,因后宫的各种原因杀了很多女人。他死后,被殉葬的就有46人(有的资料说是30人),而且很多是年轻女子。明十三陵的东、西二井,就是埋葬为朱棣殉葬嫔妃们的地方。如果皇后、嫔妃们万幸没有被殉葬,便成了太后。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慈宁宫和慈宁宫花园已开放,这里就是明清时历朝太后们居住的地方。里面住的是什么样辈分的太后都有,因有的皇帝很年轻就死了,这样就出现一批太后,有老年的,有年轻的。她们整天无事可做,精神上很是空虚,只有以信佛念经为伴。慈宁宫北边的英华殿就是明清两代太后们搞佛事活动的地方。

清末太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