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变成了照妖镜,剥下盒马、叮咚买菜等独角兽的“皇帝新衣”

文/Rickzhang

疫情这只黑天鹅飞出来人们才发现,模式创不创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货。

现在如果你不是在半夜12点打开盒马等这类生鲜电商的页面,一般情况下你能选购的所谓商品,都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没有配送必须自行到相关的超市或者仓库领取。

当然相关的企业也有自己的一些说法。据盒马方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货源方面消费者不必担心,盒马米粮油等基本民生商品供应稳定,对于肉禽蛋商品,盒马也有战略合作伙伴纽澜地、丹麦皇冠、湘村黑猪等大型生产商每天稳定输出货源,确保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但问题是,盒马方面点出的这些供应商应对一般日常的需求,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在现在这种需求呈几何倍数增加的状态下,他们的产能有限,这样的输出恰恰是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才出现上盒马必须半夜抢菜的新闻

而去盒马超市的消费者看到,很多货架也已经被清空,补货非常不及时。盒马方面的回馈是,货源很充足,但都积压在仓库,只是现场人手较少,没有办法及时补货。

这简直是一个笑话,一个开超市的能说自己所有的商品都在库房中,现场是因为人手不够,所以没有摆出来吗??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光鲜异常的生鲜电商独角兽们,尤其是开创了所谓新零售的盒马鲜生,现在到底怎么了?

问题在供应链体系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货到底有多少,对于盒马、每日优鲜等这些新兴模式企业,尤其是开创了所谓新零售的企业来说,遇到现在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

不然你没有办法解释,同处于超市类型的商家其他人货源充足,货架都随时被摆得很满。

例如现在一直在坚持营业的物美,你随时进超市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蔬菜,肉类,海产品等等。

同样是经历一个春节,为什么这样传统的商家能有这种非常完整的供应能力和服务能力?为什么盒马、叮咚送菜等这些新兴的零售经济体,在货源方面和服务消费者方面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这背后说明的是对供应链的管理,以及对商业体经营的管理,这些新经济的代表企业并不合格。

说实话,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经济规律,并不是说互联网能打倒一切,颠覆一切,那些核心的规律,我们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改造。

不能还没学会走,就要去跑。

先行者盒马没有盈利

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停的对新经济模式顶礼膜拜。

尤其是盒马开创的新零售,被认为是互联网经济跟传统经济最成功的结合典范。

但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毕竟盒马相对于传统超市的技术投入是天量级的,分配到每一家超市所必须承担的成本几乎无法想象。

当然,有媒体已经报道所谓盒马盈利的消息。但如果细分析会发现,这是一个悖论。

去年曾经报道,盒马的CEO侯毅提出的一年以上盒马单店EBITDA转正。但这其实是欺负很多人并不懂财务术语的一种表述。

所谓的EBITDA,就是息税折摊前收益。也就是说简单的计算销售额减去成本之后的那个部分收入,并不包括需要支付的融资利息,需要支付的税金以及需要摊销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例如固定资产和技术投入)。

虽然很多时候判断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可以以这一个指标作为依据。但这个指标转成正数,并不代表这家公司一定能盈利。

因为,如果这家公司有巨额的融资成本,他每个年要支出的利息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开销;而如果这家公司有巨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摊到每一个单店的成本也会显得非常巨大。

非常不幸的是,盒马虽然不用支付巨额的利息,但他却有巨额的设备和技术费用摊销。

这些需求其实在消费者心中是次等需求、低频次的,而在现在这种特殊环境之下,高频的每日需要购买的生鲜产品,就砸出了盒马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那一面。

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也一样,出现的是同样的问题。

当然也有配送能力不及时这样的因素,但如果是一个完整的良好管理体系,应该对类似的这些情况有所预案。

据我所知,沃尔玛连发生地震这样的处理预案都做有180页的一本书,相比较这些老牌商超企业的管理,目前为止这些新兴的经济模式企业,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先做好管理再说创新

最近这几年,新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层出不穷,浮躁的风气日益明显。

很多创业者都觉得有一个好的模式,就一定能通赢天下。但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企业的生存跟模式有关系,但更多的是管理。

还是以盒马为例。

其实,真正对盒马鼓掌欢呼的是VC所在的一级投资市场,下沉到决定上市之后股价走势的全球二级投资市场,你会发现所有投行对于盒马的定位和估值,跟张勇与侯毅所表述的完全不一样。

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市场创造了很多新的名词,例如“新零售”、“O2O”等等,但其实在二级市场的这些机构投资者看来,真正属于创新互联网企业的那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所谓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的传统行业企业。

他们判断一家企业是否被列入互联网独角兽的名单,要看财务报表中这家企业的收入组成。如果互联网技术收入占到了6成以上,那他就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反正如果传统业务的收入占到了6成以上,那他就是一家经过了互联网化改造的传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