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即便是《是的首相》的原创班底,也未必能写出如此冗长的脱欧剧本,事实上,脱欧的是是非非主要集中在英国国内。本周,这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不再有任何回旋的机会。当地时间1月31日晚23点,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紧随其后的是为期11个月的英国同欧盟进行各项细节谈判的过渡期。有人说,脱欧大戏终于进入谢幕的开端,但也有人说,一切才刚刚开始。结束的开始?开始的结束?脱欧之后的英国变得更确定还是更不确定了?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剑桥大学教授 英国最高资格特许研究员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内阁特别顾问 尼克·马丁(Nick Martin)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欧盟研究所所长、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郑春荣
约翰逊功成?
顾问:约翰逊首相宣布英国正式脱欧的那一刻,您的感受是什么?是灰心还是愉悦?
尼克·马丁:2016年脱欧公投出炉的时候,我就非常伤心。我一直觉得,英国完全可以留在欧盟,并从内部去改造欧盟,欧盟的机制因此会更强健、更完善。当然,如果欧盟当时继续把精力集中于务实的贸易一体化策略,而非不切实际的政治一体化进程,也不至于变成现在这样。
顾问:历经1318天,英国终于完成脱欧,在特雷莎·梅任内没能跑完的脱欧全程,约翰逊靠什么把它实现了?
郑春荣:特雷莎·梅还是有不少顾虑,在采取各种措施上手段不够决绝,约翰逊则表现出一种无所顾忌的极端,包括对保守党内纪律的整肃以及瞅准时机举行的提前大选。而梅的失败也助推了约翰逊的成功,约翰逊的来回搅局更增加了英国民众的厌倦心理和对确定性的需求。
尼克·马丁:梅的确没有找准提前大选的时机,尽管选前民调显示保守党将获得压倒性多数,但事实证明,这场选举是灾难性的,保守党的议席因此缩减,在议会中更加处于弱势。延续数年的国家前途的不确定性,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也导致在政治上脱欧和留欧两派虚妄的和无休止的争吵,而鲍里斯·约翰逊在提前大选中获得的决定性多数,至少给这种无谓的争吵戏剧性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何日君再来?
顾问:1月29日,欧洲议会批准脱欧协议,现场手拉手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这是英国和欧盟好聚好散的意思吗?但是未来双方会如何相处?脱欧过渡期还会经历哪些讨价还价?
郑春荣:其实现场那些英国以外的议员们也可以高唱一首《何日君再来》。英国在欧盟本来就是一种游离的状态,在里头闹着要出去,到了外头说不定又嚷着要进来了。而且,脱欧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英国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分裂,最后是通过议会政治的作用使它过关,但在老百姓心中依然纠结。欧盟肯定不希望英国出去,过渡期的谈判还将确定未来英欧关系如何处理,想必会涉及不少艰难的细节。在形式化的《友谊地久天长》之后,将是双方非常现实的博弈。讨价还价主要可能还是表现在经济方面,在欧盟看来,英国脱欧耗时那么久,足以证明留在欧盟的价值对英国具有吸引力,但约翰逊的浑水摸鱼还是促成了脱欧,对欧洲一体化无疑是一次打击。在之前的谈判过程中,欧盟27国总体比较团结,但各国确实也都存在疑欧的势力,如何避免这些离心力利用英国脱欧为其在国内大选中摇旗呐喊,欧盟必须在后续的谈判中对英国立场强硬。但是,毕竟双方还是希望脱欧之后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在安全方面,欧盟对英国有需求,据称在前期谈判中,英国就曾将安全作为要价的资本之一。基于经济和安全双向考虑,就看如何把握妥协的度。如果年底谈不完,可能延期,也可能硬脱欧,就看谁更心痛。
顾问:对英国而言,脱欧过后必经一段阵痛期。这些症状是在宣布脱欧的那一刻就开始呈现,还是要等到过渡期之后才会让英国人感觉到?
郑春荣:阵痛的症状已经出现,在英国准备脱欧之初,市场就有过一波动荡,企业和投资者也未雨绸缪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或撤资或迁厂,对英国的经济肯定有所影响。但据英国一些学者的反应,影响好像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很多智库做了一些测算,脱欧究竟会给英国经济带来多大创伤,其实还是取决于英欧关系如何构建,如果硬脱欧,对双方而言,必定都损失惨重。当然,在和欧盟的关系拗断之后,如果它可以在和美国或中国等其他国家的谈判中获取更优厚的条件或更大的市场份额,也许能平衡离开欧盟造成的损失,这还不好说。
全球化英国?
顾问: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国家”,脱欧之后的英国本身具备这样的资质吗?外部条件(比方说新的世界秩序)是否有助于这个愿望的实现?
尼克·马丁:在欧共体和欧盟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成员国之后,现在,英国将重新构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将是一项极其重要又充满挑战性的任务。但是,1月31日的正式脱欧并非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英国也许已经离开了欧盟这一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完美的机体,但它并没有离开欧洲,同样也没有离开国际事务。我想,就算是我们最激烈的竞争者也希望英国始终保持其在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实力。尽管未来数年一定还会有动荡,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英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希望英国继续保持它的国际主义和开放性,也希望它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伙伴关系得到更深的巩固,并从中相互受益,在对待华为问题上采取的决策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郑春荣:我觉得所谓的“真正全球化”不现实。在大国竞争加剧的大变局的背景下,法德等国都只能诉诸欧盟抱团,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正当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的关头,欧盟的离心力却在加剧,很多危机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何谈光辉前景!连欧盟都没有把握的事情,英国想要通过单枪匹马去实现,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另外,伴随脱欧程序,英国内部也危机重重,包括苏格兰和其他地区的独立,都会牵扯政府的精力,原来可以借助欧盟杠杆作用发挥的行动力也将有所削弱。由此可见,Global Britain(全球化英国)不过是约翰逊为捞取政治资本、塑造脱欧首相的角色打出的宣言。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