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穿过疫区的外卖

大米先生员工给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送餐。采访对象供图

这10000份餐食,连同包装箱上绿底白字的提醒,“守护这座城的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一同于大年初三抵达武汉。

次日,大米先生武汉区域厨师长、光谷区域负责人石在余,未等天亮就起了床,和另外4名同事赶往武汉仓库,将这上千箱米饭搬运上车,送至武汉多家医院。寒风呼啸,石在余的衣服却湿了一层又一层。

这只是最普通的饭菜,但看到艰苦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拿到盒饭那一刻,“顿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石在余说。

定居重庆的石在余并非不想家。这个每月只能回一趟家的异乡人,平日里只要一和儿子通话,稚嫩的声音就反复询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他原本计划在今年除夕之前回家,却因“封城”留在了武汉。得知“封城”消息后,他拨通视频,告知妻儿,“过年不能回家了”。小小屏幕前,8岁儿子嚎啕大哭,这个41岁的山东汉子只能憋着眼泪安抚孩子,“爸爸想在这边做点有意义的事。”

石在余没有将消息告诉远在山东的父亲。1月中旬,患有冠心病的父亲突然病情加重,被送进了医院的ICU。他曾匆匆回去探望,又因工作匆匆返程。他不忍父亲的担忧,只能叮嘱妹妹,“照顾好父亲”。

与石在余一样,留在武汉的大米先生员工共有200余名,年纪最小的才18岁。封城后,大米先生关闭了近百家餐厅,留下了7家,不对外营业,专门为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火神山医院建筑工人等抗疫一线人员配餐。

订单最多时,每家店需要备近2000份配餐,针对不同就餐人群,配餐的菜单也有所不同——建设工人需要大油大荤;护士群体需要增加抗疲劳的食材;病人的菜品要清淡……于是,200名员工两班倒,最早一班需要早上5点就到岗,最晚一班则需要坚持到晚上8点。

此时,武汉本地众多商户联合了阿里巴巴的各个生活服务类业务,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为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餐品及生活配套服务。听到这一消息后,众多餐饮商户也纷纷表示加入——大米先生就是其中一家,“饿了么”的骑手也随之开始加入配送医院订单。

然而,食材库存开始出现缺口。厨师们不得不尽可能将一份食材变着花样做,“比如1月28日送到火神山的饭菜,因食材限制,当天荤菜只有鸡和鸭两类,那么中午是霸王烧鸭,晚上就换成土豆烧鸭;中午是功夫鸡腿,晚上就改做卤鸡腿。”

侯鲜梅和她的同事。采访对象供图

在长江彼岸的汉口区,41岁的侯鲜梅在年前也选择了留守武汉,“想把回家休息名额留给外地的同事”。

在武汉定居了17年的侯鲜梅是荆州人,做了两年骑手,她所负责的区域横跨三区——硚口区、江岸区和江汉区。这里也是疫情最重的区域,覆盖了包括协和医院、儿童医院、中南医院在内的近十家医院。

与樊弘洋不同的是,她所在的站点近日开始义务为医务工作者配送餐食——以午餐为例,平均一家医院需要一次性送达近50份餐食。

饭盒在蓝色保温箱里层层叠叠,被一辆辆小小的电瓶车载上,往返与各家医院之间。侯鲜梅并不觉得害怕,“前线医生护士都不怕,我们有什么好害怕的?”

“封城”当天,远在深圳的儿子给侯鲜梅打来电话,劝她不要再出门送外卖,她语气平静,摇了摇头,“你别担心,我没事。”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侯鲜梅难以忘却这座城市的人常带的善意。“封城”前的一个午后,她到一个老小区配送。一个小姑娘下楼取了订单,从口袋里拿出一袋口罩,递给侯鲜梅,“这是专门送给骑手的。”侯鲜梅收下了,心头一热。

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爱。

当然,防护也是必须的,必须按规定佩戴和及时更换口罩,餐箱一天要消毒两遍。“这是为了医护工作者安心,也是为了骑手的安全。”她说,饿了么为骑手提供了从防护、规范消毒,到集中备货、无接触送餐,再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比如,阿里巴巴会为骑手提供最高30万元特殊保障金。

一夜上线的生鲜站点

1月30日,封城已一周。樊弘洋和侯鲜梅都察觉到,生鲜订单在增多,但“市场和超市都没开门或者没货”。

“大概是大家的囤粮都快告急了。”樊弘洋想。

这一切早有预兆。封城当天,汉阳区陶家岭的外卖员一早接了40多个订单,几乎全是蔬菜水果和柴米油盐,但超市没货送不了,订单全部取消。时近中午,樊弘洋接到超市的订单,摆放蔬菜的柜台上,却早已只剩下一些残叶。

也正是在这一天,“万吨通”科技有限公司与“饿了么”技术团队聚集在了一起,连夜开发“万吨通”线上买菜系统。

1月27日,平台上线,饿了么协同“万吨通”供应商全力组织货源,在“有家”“Today”等社区便利超市内,首批建立了100个生鲜便利服务站,并将进一步增加站点。

根据饿了么方面的说法,武汉市民只需在当日20:00时前通过饿了么下单,第二天即可到上述生鲜便利服务站自行提取或无接触配送,这样既能保证生活,又不用开车出门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武汉人对“万吨通”或许并不陌生——这家从80年代起就开始负责武汉市肉食品和蔬菜供应的公司,拥有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20万吨冷库和武汉肉联10万吨冷库。

这并非易事。上线第一天,订单量最多达到100个点,近300单。公司的近50名员工需要完成线上客服、采购购应、现场包装分拣、运输、库管和财务等所有事宜。

员工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董事长谭磊也不例外,平台上线后,他通常住在公司,凌晨2点后才能休息,“没有人谈工资多少,都是想为武汉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