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全球化竞争中的中国精英vs 印度精英:外语能力差依然是短板

外语能力低下带来的沟通效率低下, 无法施加影响力以及对其他文化背景的进行包容共振的能力, 将是未来国际舞台上两国精英竞争中中国人难以跨越的 鸿沟.

最近, “印度精英占领硅谷“的呼声此起彼伏.

位于硅谷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综合调查表明,截止 2012 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 33.2%,在美国硅谷的总人口中,而印度裔仅占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在硅谷,华裔总人口占到28%,清华大学在硅谷有一万多校友,浙江大学有五六千校友,北大复旦交大武大南大等大陆名校的科技精英几乎都在这里,然而数万家科技公司中的印度裔中高管比比皆是,而华裔高管却非常罕见,中管也不多见; 三大硅谷IT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个的CEO都是印度裔。

为什么两国精英表现如此悬殊? 诚然, 中国市场本土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留在硅谷不是中国精英的唯一选择, 然而,以上数字依然充分说明在硅谷这样一个国际化工作环境里, 印度精英表现优于中国精英.

这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元的: 中国精英教育是重复训练, 标准化应试, 印度精英教育强调思辨, 边做边学等; 然而, 展现这些能力的基础却是绕不过去的—英语, 以及外语能力差带来的其他后果,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外语能力是怎样影响了中国精英们在硅谷的职业发展之路:

1, 中国学生学习语言能力效率奇低, 无法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进行有效进行上传下答.

北美mitbbs这个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中, 中国人抱怨印度人能说会道, 而工作却不 踏实的帖子比比皆是. 在他们的认知中, 印度人喜欢把自己60分的工作吹成120分, 老中却往往做了90分却只能表达出60分.

会做不敢说不会说, 是国际环境里中国人语言能力低下的最大痛点. 他们忘了工作成果的展现本身就是工作的一环; 这个现象背后既有部分中国人缺乏双向沟通意识的原因, 也有英语语言表达, 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的缺陷.

窥管见豹, 成年人糟糕的外语能力背后是残酷的数据; 按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文到大四毕业, 每天1个小时计算, 中国学生平均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是时间是5840小时, 几乎占用了“1万小时定律”中一半有多的时间, 然而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英文听说刚刚及格, 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人文社科方面的深度交谈.

反观印度 , 很多公共学校和国际学校,在五年级以前都是没有考试的。孩子的成绩是通过A,B,C来评测的, 而我们中国孩子把英语当大山一样翻越的时候 , 印度的四年级小朋友(8-9岁)已经熟练掌握英语和印地语,并开了第三语言-德语五年级还会选修第四语言——在法语、西班牙语、梵语等任选一门。

2, 中国人外语能力低下导致无法在英语工作环境中, 进行思想传播与影响力建设.

企业管理者如同政治家, 用精炼而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 通过有同情心而振奋人心的语言去向下级宣讲自己的理念,在公共场合通过演讲展现自己的整体领导力, 都需要优秀的语言能力作为基础 ; 缺失了基础的语言能力, 便无法在以上场合进行思想传播, 更没有基础去建设自己的影响力.

于是, 在升职的关键节点, 上司只能想起一个不善表达的下属, 下属只能想起一个沉默无言的上级; 他的成绩不仅无法用语言渲染, 连存在感都被连连削弱; 只能常年挣扎在一线岗位中.

3. 外语能力低下导致中国人对其他文化缺乏快速理解与共振的能力, 进一步削弱多元化工作环境中的领导力.

美国是全球化舞台的一个缩影: 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精英在此竞争. 从非洲到欧洲到南美洲, 任何一个说得出名字的国家你可能都能在这里找到代表.

当你小组中有信仰某个宗教的员工, 每年需要在非法定节假日时间请假2个礼拜, 你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 组里穆斯林员工对女性员工说话缺乏尊重, 然而这在他的国家是完成可以被接受的尺度, 这样的员工矛盾除了交给人力资源教育还有什么办法?

这样的事例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 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和谐共振能力同样来自于语言的高度掌握—你如何用英语阐述一种价值观和愿景, 让信仰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人因为你的影响融入团队? 你又如何快速学习对方的文化, 让他感受来自你的关心与理解, 从而更坚定的成为你的战友?

在北美著名华人网站mitbbs中, 老中对其他国家与文化的人常常抱怨连连, 认为他们不像华人一样兢兢业业, 为了公司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 甚至嘲笑其他的宗教和文化为异端; 这种要求其他文化和种族的人向自己看齐的自大, 即是中国人不愿意了解其他文化的因, 也是缺乏语言能力和文化好奇心的果.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能力低下, 这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主因是缺乏语言输入环境, 次因是教育理念落后.

a.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缺乏种族多样性,缺乏多语言输入环境; 印度的社会里, 英语和印度语是一样被广泛使用的语言, 它被广泛使用在电视, 电影, 书籍和官方文件中, 大量的输入让印度孩子习得普通英语单词发音的同时而获得了一种认知: 英语是一种工具, 它是为社会实践而服务的, 而非东亚国家这样, 只存在课本与美剧里.

这种社会现实就导致了英语在中国不是为实践服务的, 学生只能为考试而学习;

b, 外语学习理念落后: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语言学习方面一直 在执行落后” ‘学得Study”教育传统, 即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开始精读, 并且在缺乏泛读和泛听的情况下不断重复该类单词, 但孩子除了机械记忆以外完全无法掌握单词的用法, 极为低效;

而印度与其他国家在遵循语言学习科学路径的“习得Acquisition”方法; 即在3-6岁前进行英文的大量输入(听, 说每天达到2个小时以上), 培养语感, 并且6岁左右开始掌握自然拼读, 7岁左右便能达到3000个听力词汇; 并且开始自主阅读, 用英文获取知识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