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腾讯:大股东接连减持是否意味着大限已至?

有人说马化腾的减持是为了自己的投资布局。好吧,就算如此。那么,大股东Naspers的变相减持就值得玩味了。

Naspers变相减持腾讯

作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建基于南非的Naspers自诩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公司之一。翻看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可知,腾讯是其最重要的投资,贡献了大部分收入和利润。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的上半财年,腾讯为该公司贡献收入78亿美元,相当于总收入的77.18%;贡献的EBITDA(扣除息税、折旧及摊销前溢利)达25.99亿美元,完全抵销了该公司电商业务的全部3.66亿美元亏损,并让其录得23.16亿美元的合计应占收益。于Naspers而言,腾讯简直是收入和利润支柱。

Naspers曾于2018年3月22日宣布减持腾讯,正值腾讯公布2017年度业绩后的第二天。当时的腾讯处于业绩增长的巅峰,受智能手机游戏及互联网增值服务强劲发展带动,腾讯的收入、EBITDA和报告净利润增幅均达到近年(2010年之后)峰值,见下表。

当大家都担心腾讯破400无望时,在贸易关系缓和、全球资金流动性增加的带动下,腾讯时隔一年多之后终于站上了400港元关口,而大股东的减持也纷纷展开。这就不由得让人怀疑,400港元是不是腾讯的大限?

这个锚定倾向有点危险,我们还是从实际出发,看看腾讯的基本面是否出现变化。

腾讯现状

见下图,腾讯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都呈现缓慢向下的趋势。

用户数增长放缓,或意味着过去推动其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减退。

增长放缓,利润率有所收缩,业务转型,这是腾讯的现状。从过去单一依靠游戏,到现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从To C到To B,在面对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抉择时,腾讯这样选择不无道理。路尽了,只能从另一个方向再开辟。

估值与前景

再回到我们关心的话题:腾讯的股价。

在2014年高峰时,一股腾讯值600多港元,随后进行了股份拆细(一拆五)以增加流通性,因为一手交易价实在太高。

当然,与2014年时逾50%的高速增长相比,现在10%左右的增幅实在不上台面。按2020年1月24日农历新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385.80港元计,腾讯现价相当于其最近12个月归母净利润的38.26倍,以最近五年的净利润增幅计算,PEG高达1.61倍。如果仍将腾讯视为增长股,这个估值仍有点偏高,大股东接连减持还是有道理的。

展望未来,腾讯还能继续做“增长股”吗?我们看到腾讯转型的努力,但是这条路并不轻松,开支和资本投资都不能少,而盈利能力未必追得上网游业务。2019年前三个季度,包括游戏业务在内的增值服务毛利率高达54%,而新兴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只有26.8%。

除此以外,阿里巴巴同样布局企业业务,而且阿里云做得有声有色,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还有迅速崛起的字节跳动,步步紧逼腾讯的社交龙头位置,腾讯所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无法精准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做大,恐怕很难回复过去的增速。

据传字节跳动或选择港交所为上市平台。同场比拼,分庭抗礼,将提升资本对社交媒体资产估值的洞察力,腾讯的溢价优势很可能会被削弱。综上所述,投资者在对腾讯进行估值时,要有防范于未然的危机感。

我们将继续密切留意“港股100强”腾讯的最新消息,敬请留意。

作者:毛婷

编辑:彭尚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