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自驾欧洲100天02:被误解的哈萨克斯坦

第一次对哈萨克斯坦留下印象,是2013年在霍尔果斯晨跑时,看到天空中飘荡的云彩,心想对面的哈萨克斯坦是什么样子,他们看到的云彩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吗?

过后的几年,再也没有想起过这个邻居。

亚欧自驾,常规的线路都是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横穿整个俄罗斯,进入欧洲,但这并不是最近的线路,从中国进入欧洲,最近的线路是从新疆霍尔果斯出境,横穿哈萨克斯坦进入欧洲,比前者至少节省8000公里。

为什么大部分旅行者舍近求远,还是选择了满洲里出境,原因只有一个:哈萨克斯坦的签证,号称全球最难的签证。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横穿哈萨克,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想走出一条不同的线路,为后来的旅行者提供一个参考。

从办签证开始,对哈国的印象就不太好,因为哈国大使馆和国内黄牛联手牟利,让正常排队签证的人几乎无法签证,也是刷新了我对大使馆这种神圣之地的认知。

过境时,按旅行大咖前辈们的嘱咐,向哈国工作人员赠送了小礼物和零钞,顺利过关。

驶入哈国境内,风景和国内并无二致,最大的变化是他们的汽车,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老奔驰,老宝马,居然在这里风驰电掣,犹如穿越。

过境后行驶200多公里,就到了阿拉木图,哈国以前的首都,这个城市,让我对哈萨克的印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中学时当过地理科代表,对中亚那个斯坦国家背得溜溜熟,但对他们的情况却一无所知,直到今天之前,都想当然的以为,那片土地,是西北的西北,想必一定是干燥炽热,黄土漫天,举目千里,一片荒凉。

但是眼前这个阿拉木图,完全不是我以为的样子:

首先是绿化之好,完全出乎意料,好到什么程度,反正江南的苏杭是一定会被秒杀的。我们的大树都长在森林里,他们的大树就在城里,连绵成森林。公园里面居然可以看到红松鼠,广场上的鸽子也完全不怕人。

其次是时尚,从建筑到霓虹灯,从高挑美女的精致到型男的酷帅,从西餐厅的烤羊排到满街的烘焙和咖啡,无一不透露这是一座洋气的城市。而且这种洋气不是巧克力裹在饼干上那种肤浅,而是从内往外的散发,从酒店提供的早餐就能看出,几乎没有我能吃得惯的,清一色的西式餐饮。

然后是汽车的多样性,从劳斯莱斯到力帆320,跨度很大,老旧车数量之多,见所未见。但有趣的是,车虽然老,但他们偏爱改装,经常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排气声过后,未见拉风跑车,而是一辆90年代的本田雅阁。从改装这件事上,我感觉他们是有激情的,并且乐于表达。

而可汗之帐,绝对是我对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最深刻的印象。

听闻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帐篷,耗资4亿美元,我心想这不过是个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但真正接近它,走进它的时候,那种惊喜与震撼,瞬间化解了我对前总统的误解。

哈萨克需要这样的一个面子,他们来自金帐汗国,帐篷就是游牧民族的家,这个家可以抵御努尔苏丹零下40度的严寒,里面有来自马尔代夫的沙滩,冬季大雪纷飞之时,可以在可汗之帐游泳,这种神奇,近似于我第一次听到迪拜的沙滩下铺着冷却水管,盛夏散步时不至于烫脚。

惊叹于可汗之帐的神奇,我开始理解央视大裤衩,鹅蛋大剧院了,我们装修自己的家,都会考虑面子二字,而一个国家领导人,推动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超级工程,其实也是为了这个大家,相信那些蔑视中国的老外,看过我们的港珠澳,贵州天眼,酒泉风电后,对这个国家必然不敢轻视。

横穿哈萨克,颠覆了我对它的假设,而是带来全新的发现,即将离开这个国家之时,趁着记忆把一些片段记录下来:

1、以为阿拉木图干旱荒芜,真实情况完全相反,这里大树参天,郁郁葱葱,时尚又现代,可以算宜居城市。

2、哈国餐饮以俄餐为主,烤肉加面包是主流,味道一般般。

3、油价3元,没有过路费,餐饮和酒店消费与国内差别不大。

4、路上警察多,行车不要超速,对向车辆冲你闪灯,就是提醒你前方有警察。

5、凡有STOP的路口,哪怕周围空无一车,车子一定要停死,停死,我就是没注意这个标志,被警察喊住了,他们有摄像头,用手机可以看到路口情况,然后在前方拦截。

6、大城市可以英文交流,小城镇完全不行,只能用俄语。

7、在哈国看到的中国车有力帆、奇瑞、吉利、长安、长城。

8、新疆很大,哈萨克更大,幅员辽阔用在这里更合适。

9、古代中国西域的极限,就在哈萨克的巴尔喀什湖,我在湖里洗了澡,并且丢了两大两万元,这地方一辈子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