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世界地图,并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而是想象出来的世界图景。耆那教有自己的地理学和宇宙观,宇宙被分为三个部分:上层是天堂的治所和天神居住的地方;中间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领域;下层则属于地狱的混乱世界。
大陆用环状海洋环绕的同心圆表示,充满了泳者和鱼类、复杂的河流和湖泊网络以及山脉。最后一圈由多彩的山脉群峰所环绕,划定了人类的居处。
另外一个重要的中文世界地图在十九世纪初由朱熙龄在北京首次出版。
中国位于地图中央,地图显示了长城、罗布泊沙漠、省级区划、省会和地区首府、军事哨所、地方村落以及主要的水路与河流,并绘出海南省、台 湾、爪哇岛、文莱、柔佛、越南和柬埔寨。
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用一系列与主要大陆接壤、形状随意且不连续的岛屿表示。这幅地图还显示了俄罗斯国, 英吉利国界以及荷兰国。印度洋被称为“小西洋”。
欧洲在16世纪初开始绘制较为成熟的世界地图,这幅 16 世纪早期的马丁·瓦尔德泽米勒(1470-1521 年)绘制的地图是目前已知的该世界地图的唯一现存孤本, 地图绘制于 1507 年后的某个时间。
这幅地图曾一度被人认为是哥伦布的作品。 瓦尔德泽米勒是一位德国学者和制图师。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与如今所熟知的世界地图在总体样貌上极为接近。
玛窦将欧洲带来的地图翻译为中文,这张地图第三版该地图仅存的六张之一,是利玛窦1602年应他的朋友李之藻要求而作,李之藻也是一位制图师。
这个地图包含当时欧洲地图所未有的地名和信息,可能是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地图知识。
地图显示了五大洲,欧洲、利比亚(非洲)、亚洲、美洲和谣传的南方大陆麦哲伦之地,以及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日本在经历了两个世纪闭关锁国的江户(1600–1868 年)时期之后,开始明治维新,此时日本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这幅出版于 19 世纪早期的地图,表现出日本人的岛屿思维特点,世界看上去像是以日本列岛为中心的众多岛屿组成。
地图中提及了有关外国人的插画和描述、其国土与日本的距离以及气候的差异。 其中所列的地名包括“俾格米国,14,000 里”(1 里 = 2.4 英里),“女儿国,14,000 里”和“黑人国,75,000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