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财经社 姜弋
编 | 华记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号码本无价,购买者自衡”,这或许是靓号生意的最真实写照。超过19万元的买号费用、动辄数百元的保底消费,便发生在围绕手机靓号而生的生意场内。
本周,一则19万买回自己靓号的消息引起了外界关注,多家媒体报道称,陕西宝鸡一男子手机靓号欠费被销号,当地中国联通营业厅告知要消费19.2万元才能重新找回。
万元买靓号
用户从三大运营商买到足够“靓”的靓号并不容易。
日前,AI财经社查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官网看到,网络营业厅几乎不提供靓号资源。
其中,联通、电信的选号界面均无法查询到靓号;而移动的选号界面仅有“168”作为号码中间段,其溢价同市面上最受欢迎的AAAA尾号相差甚远。
对于靓号的价值,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号码上存在号码的物权和需要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债权,运营商用保底消费提高债权成本,这并不能体现靓号自身的物权价值。
但有价有市正是高价靓号游走在法律法规灰色地带的重要原因。
谁在为靓号定价
为靓号定价是一门学问。正如某靓号销售商的宣传词,“需求者,千金不贵。”
以某法院发布的手机号码价格评估结论书为例,出具结论书的公司方是位于当地的一家价格评估有限公司,受法院委托对被拍卖靓号进行评估。
根据结论书,针对被拍卖靓号的行业特点,上述评估公司采取了市场法进行评估,即参考市场上类似标的的近期交易价格。
但机构给出的评估价和靓号的实际市场行情并不一定吻合。在靓号交易中间人看来,有些号码显然还“不够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