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去过江苏常州旅游,一定知道有个“淹城春秋乐园”。这个“淹城春秋乐园”,是依托毗邻“淹城春秋遗址公园”建立。站在淹城春秋乐园的高处,可以俯瞰淹城春秋遗址公园的全貌,相信见过的朋友,一定都会为这个淹城春秋遗址的形制赞叹。
这个遗址的形制非常特殊,有内外三重城墙和三道护城河,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最内层的是近方形的子城,位于城中偏北,周长457米,城墙离水面11米,宽7—10米,护城河周长500米,护城河宽30米;中层的是近方形的内城,周长1252米,城墙离水面10.5米,宽20米,护城河周长1500米,宽40米;最外层是近圆形的外城,周长2580米,城墙离水面10米,宽25—50米,护城河周长3000米,宽50—60米。三重城墙都用泥土堆积,每道城墙只有一个城门,形似环环相套的迷宫;有六条小河通向外界的滆湖等水系。
1935年5月,时任常州武进第七区的区长江上悟与文史教员陈松茂在武进郊外泛舟时,偶然发现了这处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土城墙的表面还发现了大量的花纹陶片。1958年4月,因武进淹城农业社的积肥运动,在内城河里的草苔下挖出了独木舟、一批青铜器与几何印陶纹罐,今天有一艘独木舟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后至今又经历了数十次发掘,文物在淹城博物馆都可看到,淹城遗址的建筑年代也因之确定:春秋晚期。
那么,这么一处神秘的城址,究竟是何人所留呢?
那么,奄国、薄姑两个大国的族众哪里去了呢?《吕氏春秋·古乐》说:“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这里说的是商人叛乱时使用大象在东夷作恶,而周公用军队驱逐他们逃到了江南,《三象》这首曲子就是为了表彰周公创造的。虽然这段史料是说乐曲的由来,但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料:周公东征将叛乱的商人驱逐到长江以南的地区。
奄国在史料中往往被称“商奄”,而古本《竹书纪年》商王南庚也曾经定都于奄。虽然后来这里成为东夷的奄国,但商与东夷本身关系也比较密切,所以称为“商奄”“商人”也未尝不可。联系这些史料,顾颉刚先生就认为:“周公伐奄,直把奄人从今山东曲阜县赶到了江苏常州市……这个淹城遗址,规模如此阔大……他们原居于殷的旧都,文化颇高,其向南迁徙,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为后期的吴国文化打下了基础。”
顾颉刚先生作为史学泰斗,自不待言。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考古发现淹城遗址是春秋晚期城址,而并非西周初年的遗址。而且,就淹城遗址的文化面貌来看,与商末的东夷没有相似之处,而很明显类似于同时代邻近的吴、越两国。比如淹城遗址有两百多个土墩,这个是典型吴越地区的墓葬,今天淹城外城的西边,由南向北坐落着头墩、肚墩与脚墩,民间传说,奄君之女百灵公主被父亲冤杀,砍为三段,头、身、脚分别葬于三处,但考古发现这里出土的也只是春秋的陶器、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