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类蜗居的极限是2.5m³?东京也许就是北上广深的未来

作为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东京居民早已接受了蜗居的概念——

比起美国200+㎡、欧洲100㎡的家庭平均居住面积,东京居民每户人家平均仅有63㎡。正是因为如此,想让有限的土地利用最大化,就必须考虑新的结构与构造方法。

「独栋房:30㎡×3」

山下保博设计的企鹅房,位于东京板桥区的转角地段,整个建筑只占地30㎡,相当于两个车库的大小。

最最显大的是顶楼,四面都筑起了玻璃窗——让人的第一眼视线抵达远方,空间也就随之延伸。

最大程度引入自然光,只是小房子显大的第一步,延伸视准线可以让房间感觉更大。

玄关其实很狭窄,但房子的天花板很高,就用上方开阔的空间感来欢迎人。

厨房的台面浮在楼梯的上方,不明显的支撑让外观不限杂乱,很好地利用了通常会被浪费的空间。

只要某个区域的天花板够高,人们通常就不会感觉太小。

山下把这个原则用在各处,房子的结构可以自由调整,越小的房间给它越高的天花板。

和国内越拍越贵的土地一样,住得起东京独栋房的人家是少数,一半以上的居民都住在公寓楼里。

日本的公寓称呼是有鄙视链的,不过几十平的地方也有讲究:高级公寓(Mansion)>普通公寓(Apartment)>群租房。

对于这个60㎡的公寓,千叶原本并不打算让环境开放,一开始在图纸上建了厚厚的墙。

如果只是为了保护私人居住,这样做并不明智——造出一个封闭的箱子会让人压抑,如何打开部分厚墙就成了设计思路。

墙壁变成了两层深的橱柜,门一开是充足的储物收纳,门一关又是“我家空无一物”的宽敞感。

同样的,公寓的窗户边框是镜子一样的不锈钢,通过反射外界让家看起来更大。
如果你视线平直望向窗外,因为高楼林立你看不见天空,正是这样的反射让你能看见天空和街道。

再来看次一级的普通公寓(Apartment)。

因为地板更干净了,被浪费的空间就更少了,你可以坐在地上看书吃饭打游戏。
与之匹配的是便携灵活的家具,比如一套三张的组合桌子,你可以单独分开使用,也能拼成一张大的用。

我们常在逛宜家时看到这种家具,可折叠的、可靠墙的、可挂门的、可堆叠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更舒适地蜗居。

△宜家与HAY联手的伊波利三件套桌子

劳拉的小厨房是II型的,布局十分紧凑却够用,需要的一切它都具备了。

不过,住得便宜也是有一定代价的。池田的所日常生活,从下厨到工作到睡觉,全部在这个小房间内完成。

厨房同样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冰箱、水槽、灶台、烤箱全都有,简陋但够用。

这些公寓没有浴缸或淋浴,想要洗澡的话,只能定期去东京的110所公共浴池。

一般澡堂有两三个池子,每个浴池的温度不同,也有会放药浴的和天然温泉,比起在家泡澡更宽敞一些。

城市成了个人生活领地的延伸,街道本身就像是客厅的集合。你无法或不想在小小的家里做的事,都可以在东京的别处找到地儿完成。

而将这种节约空间主义发挥到极致的,无疑是胶囊旅馆了。

「胶囊公寓:2.5m³」

东京都市圈交通发达密集,上下班通勤平均3小时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加班到很晚错过了班车,打车贵回家也睡不了几个小时,疲惫的上班族会选择在胶囊旅馆休憩一晚。

最早的胶囊公寓出现在1972年,建筑师黑川纪章在东京银座区,安放了第一座胶囊大楼。

它的建造过程是这样的——140个小居住单元先在工厂预制好,由起重机举起排列好,再用高压螺栓和钢芯固定。

Less is more,用于形容东京不能更贴切。

它意味着蜗居也可以住得舒服,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市中心,而不是每天从郊外通勤,任何商品和服务你都能在一天内享受到。如沙丁鱼般住更小的罐头,过更紧凑的社区生活,似乎是我们的未来居住趋势。

住在北上广深的你正在经历什么样的蜗居?可以在留言里跟尖叫君分享。

本文素材来自bilibili纪录片

《东京:在大城市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