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学生们都有着怎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
四位出生、教育背景迥异的哈佛学霸,用两年的时间走进韩国、中国、印度、以色列、非洲、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实地采访当地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拍摄了5集纪录片《学习的人》来探索学习的奥秘。
亚洲学习,从孤独的竞争开始
韩国
探索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韩国,每天放学之后的辅导班让首尔成为了一座不夜城。韩国的国家小,就业进入大企业竞争更为激烈,进入好大学更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在韩国考大学是一场战争,大峙洞因为遍布学习培训班而成为韩国房价最贵的区域。
为了更好地准备高考,韩国的部分学生会选择住进考试院。
例如在专门的考试村梁鹭津,在建筑里隔岀一个小房间,学生们把自己关在这个小空间里准备高考,每天12小时学习,有个女生实在坚持不下去就看直播,观看别人学习,给自己加油。手上磨出茧子握不住笔,就用手绢把手和笔扎在一起继续写字。韩国学生说:“学习会让人变成机器,但只有好的机器才有工作。”
每个小房间只够容纳一张狭窄的床和一个书桌。他们认为这样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背诵和解题,因此韩国的高考也被称为一个人孤独的战争。
韩国的私塾,依旧和中国的古代一样,学生们跟随着老师一起大声背诵汉学典籍。
无论是印度的富裕阶层,中产还是最低级的贱民,都在学习上卯足了劲。
印度小学生要求熟练记忆“贝塔”计算法则,因此印度人具有很高的速算能力。小商贩不用计算器,只用心算就能很快核算出多种货品的总价。
日本
有着130年历史的东京大学,始终延续着以贴大字报的方式公布录取名单的传统。当天会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录取现场的盛况,每年都会引起日本社会的极大关心。
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民众对于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日本人认为如果考取东京大学就是未来成功的保障,是整个家庭的骄傲。
在牛津大学,有着200年历史的牛津讨论联盟,由学生管理,每周请一位全球名人和学生分享观点,展开辩论。
辩论是牛津学生的特权,他们举起学生证就可以上前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接受牛津学生battle的世界名人有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美国前总统里根,尼克松,卡特,歌手迈克尔杰克逊,演员摩根弗里曼,强尼戴普等等。
法国
法国是唯一一个在高考中考哲学的国家,在中学的教育中孩子们就要学会哲学的思想,分析世间万物的逻辑。不仅为了高考,在法国的咖啡厅,都有自发进行哲学讨论的成年男女,哲学是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的高三学生西斯汀为了准备高考,除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还要每周参加一次社区咖啡馆的哲学讨论活动。
犹太人的学习——提问
犹太人的教育举世闻名。犹太民族虽然人少,领土小,但是他们创造了很多奇迹:全世界770位诺贝尔得主中,有153位都是犹太人。他们仅占世界人口的0.3%,却贡献了超过20%的诺贝尔奖,更让人为犹太人智商献出膝盖的是下面的名单:
思想领域: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克思,世界上最卓越的三个大脑。
商业金融领域: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索罗斯、巴菲特……据说占美国人口3%的犹太人控制着美国70%的财富。
硅谷科技大佬:英特尔创始人格罗夫,高通的雅各布,谷歌的佩奇和布林,微软的鲍尓默,甲骨文的拉里森,dell的戴尓,Facebook的扎克伯格,雪莉·桑德伯格,groupon的安德森,红杉的莫里兹……
犹太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流浪各地,他们坚信财产无法带走,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脑袋里的知识。父母在书籍上抹上蜜糖,让孩子知道学习是甜的。犹太人的学习来自于摩西五经,它没有记载绝对真理,而是由提问和答辩的形式构成的讨论指南。
当片中的犹太父亲了解到韩国以及亚洲的教育,他说亚洲的刻苦及勤奋让人印象深刻,这也和亚洲人积极建设自己国家的热情分不开。但是思考和提问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知识并背诵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