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揭秘新加坡的三年防疫之路:为何没出现“药品短缺”?

年中的时候,因为种种机遇,不少人都选择润去新加坡,一些大公司也被爆出纷纷布局新加坡。

2020年,阿里巴巴斥资84亿人民币收购了新加坡市中心50层的安盛保险大厦50%的股权;字节跳动去年落户新加坡,投资数十亿美元建立亚洲总部。

几个月前有人爆出,字节跳动老板张一鸣已经常驻新加坡,有支付宝女王之称的彭雷,早就移民新加坡,海底捞的老板张勇、迈瑞医疗的老板李西廷,也都移民新加坡了。

新加坡,这个被戏称为中国人口的“坡县”,面积只有728平方千米,而上海全市面积6341平方千米,北京土地面积16411平方千米,换句话说新加坡大约是上海的九分之一,北京的二十二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今年特别出圈、特别火。

可是今天,我想聊聊新加坡的三年防疫之路。

截止到目前为止,总人口550多万的新加坡,累计确诊216.7万人。没错,近四成的新加坡人都确诊了,但新加坡重症和病死率一直都在很低的水平。

从开始坚持清零到放开防控,与病毒共存,都没有出现医疗资源挤兑,也没有引起过老百姓恐慌。

2020年1月23日,新加坡出现首例新冠确诊病例,到2022年2月16日,确诊了第50万例确诊病例,而后,遭到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冲击,短短一个月后,确诊病例人数就超过了100万人!再到今天,已经确诊216.7万人了。

开始的时候,新加坡对病毒实行清零政策,为此不惜下令实施全国性封锁政策,一度关闭除民生供应外的所有服务业。

2020年1月到6月,是新加坡疫情的第一阶段,新加坡对病毒实行清零政策,为此不惜下令实施全国性封锁政策,一度关闭除民生供应外的所有服务业,学校什么的都关停了。

2020年6月开始,传播速度放缓,新增病例也在下降,这使新加坡速度进入第二阶段,抑制阻断策略,7月,政府不再关闭学校,除非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同时与其他国家合作,逐步放宽旅行限制。到2020年12月中旬,新加坡确诊病例,长时间都保持低位增长。

2021年1月,新加坡防控进入第三阶段——启动疫苗接种计划。1月8日,总理李显龙带头,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成为内阁首位新冠疫苗接种者。

2021年6月,新加坡防疫出现大动作。新加坡联合领导政府抗疫跨部门对外宣称,新冠病或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后的“新日常”,不再找出每个受感染的病例,专注医治重症患者。

新加坡联合领导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称,冠病或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后的“新日常”,包括不再找出每个受感染的病例,专注医治重症患者。新加坡政府不再采用“封城”一刀切的防疫策略。

新加坡传染病学专家表示,未来冠病因严重程度低,因此无需特地追踪,如果大家都普遍接种疫苗后,新加坡就可以逐步放宽本地与边境的防疫措施,新加坡有能力在新常态下让冠病不再主宰人们的生活。

经过新加坡政府审核批准,新冠病毒自测盒开始在新加坡各药店售卖,使用该自测盒进行病毒检测,15分钟就可以获得结果。

同时,新加坡政府制定全面的疫苗接种计划,为每个人提供疫苗追加剂,确保所有人接种率持续在高水平。

但是,当新加坡疫苗接种率接近80%时,2021年8月,新冠病毒新变种德尔塔毒株开始在世界蔓延。2021年9月,新加坡单日新增病患增至1000人起,感染速度之快,让新加坡医疗资源面对严峻考验,ICU使用率逼近9成,李显龙做了很多,依然没防住,因为这病毒真防不了。

2021年10月9日李显龙发表全国讲话,提出打造“适应新冠疫情的国家”,准备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这是新加坡疫情防控的第四阶段,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放开封控。

2022年2月,比德尔塔毒株传播速度更强的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开来,新加坡每日的确诊病例高达2万例,好在都接种了疫苗加强针,加上针对性的防控,以及奥密克戎毒株毒性已没之前那么强,重病患者和致死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其实,在奥密克戎毒株冲击前,新加坡推进“放开”政策时:先提前3-4周,确定“放开”日期,多轮次召开发布会,并告知具体措施,总理以及内阁官员亲自上前线,让民众准备好心理准备以及物资准备,并免费发放血氧仪、测试盒、口罩,整个推进过程是井然有序的,所以哪怕现在是新冠的第三年,哪怕受到变异病株的冲击,新加坡没有发生药物短缺、哄抬物价等恶性事件。

今年4月,新加坡全面开放边境。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新加坡火了。

首先明确下,我并不是要指责谁,不是为了抬高新加坡,而否定自己。李显龙自己也都说了:在疫情初期民众对病毒完全没有抵抗力,新加坡的“清零”政策是正确的,挽救了大量生命。

这篇只是想客观地聊下,新加坡放开之后,为啥能抗住变异病毒的冲击,同时还没出现恶性社会事件,只是科普一下这个现象的前因后果。

这种奥密克戎病毒株究竟对人体有多大伤害?从我身边得病的来说,很难有统一的说法,有人高烧不止,有人痛得大哭 ,有人发冷……

春节马上开始了,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确诊的人只是经历了一场感冒而已;也许,这是新冠病毒最后的疯狂;也许,只要我们能顶住这一波的冲击,就会雨后天晴;也许……但也只是“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