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会计报》:从“不做假账”到会计监督

本文转载自2022年10月14日《中国会计报》15版。

“做假账违背共产主义道德,违背个人良心,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2001年,时任总理朱镕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不做假账”校训,强调了会计人自我约束的价值底线。

2020年,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包括财会监督在内的多项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这是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下对财会监督的全新定位,强化了会计人对外监督的使命职责。

从自我约束到对外监督,二十年时代变迁,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价值底线到诚信表率

199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中国时建议,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培养三十万律师、三十万注册会计师和三十万税务干部,这成为建立国家会计学院的外部促发因素,其底层逻辑是加快建立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2001年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游戏规则,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经济秩序就会打乱,要按游戏规则办事就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不做假账”确立了会计人的价值底线,也是对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不规范经济行为的底线约束。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企业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调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没有诚信寸步难行。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对包括高端财会职业群体在内的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不做假账”的底线到“做诚信守法的表率”的高标,折射出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对文化、价值观等“软基建”的需求更加迫切,也表明经过二十年持续的自我革命,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依托“不做假账”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文化建设,领会计教育风气之先,为行业进步贡献了教育力量。

从行业管理到国家治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相应法律法规未及时跟上、内外监管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为达到上市标准,或已上市企业为了不被清退,财务造假案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从1992年开始,财政部对会计行业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清理整顿。1995年,朱镕基同志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中要求,“认真培训和大力提高会计工作者和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这成为建立国家会计学院的内因。建立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加强会计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行业的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2020年,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要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这是中央对财会监督的全新定位,财政和会计行业在加强自我约束的基础上,更要肩负起监督的使命职责,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及时可靠且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既是国家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维护经济利益、确保产权明晰的重要基础。会计监督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不仅开展诚信教育,更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等全方位角度开展“大思政”教育,持续提升会计人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

当年《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就特别强调“要鼓励和支持会计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履行职责权限和进行会计监督”。十多年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创新开展诚信教育,激励会计人既要“独善其身”讲诚信,更要“兼济天下”做监督,从不同层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