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工智能与胃肠肿瘤临床治疗如何对接?答案在这里!

要说时下最为热火的话题,

人工智能绝对逃不过。

那么对于人工智能,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他们说,

“AI很厉害,阿尔法狗迎战人类围棋获胜啊!”

“不知为何,AI的出现,让我有一点点的危机感……”

“AI很棒啊,也跟大多数科技项目挂钩,应该要好好利用!”

马云爸爸说,

“机器也不应该成为人的对手,

机器和人合作才有未来。”

中六君说,

“AI相当厉害,

马云爸爸说的也让我们相当认同啊,

于是乎,

我院把AI

与胃肠疾病的临床诊疗

结!合!在!一!起!了!

5月24日下午,我院举办了人工智能医疗论坛暨沃森(Waston for Oncology)胃肠疾病人工智能医学中心启动仪式。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范瑞泉副处长、我院党委李汉荣书记、任东林运营总监等出席,与来自省内对人工智能充满兴趣的80多位学者一起交流。

我院党委书记李汉荣表示,引入人工智能,其目的是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办医方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便捷、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六院虽然是个新生的医院,但我们有一颗上进守真的心和一份务实诚恳的态度。这次合作不仅能为我们打开双赢的局面,更能为中国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本土化应用的深入探索做出重大贡献。

我院运营总监、外七外八科主任任东林教授则说到,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不再只是黎明的曙光,而是初升的太阳,值得所有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好好学习。他认为AI肯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要坚信科学会为医学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本次活动由吴小剑副院长主持,他表示,中心建立后,我们将不断“训练”沃森系统,对其胃肠肿瘤治疗进行调整优化、变得本土化,实现个体化胃肠道肿瘤治疗方案的推荐,为患者谋福利

新事物——IBM Waston for Oncology

由IBM公司制作命名的沃森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一套癌症辅助诊疗系统,通过计算机训练学习与算法,实现癌症治疗的推荐。作为进入人工智能医疗时代的超级计算机,沃森所积累的信息量以及处理速度是以指数级增长的,是单个医生很难相匹敌的,但沃森不回答医学问题,它是基于数据基础之上给出最相关且最可能的多个结果,最终由医生做出临床决策。

重点强调的是,计算机辅助只是在促进医护工作,而不是取代他们。通过超级计算机的认知技术,沃森能够更加精准的理解与分析肿瘤治疗各个维度的信息,从而辅助医生临床决策,形成临床与工智能系统的完美配合,翻开医疗的新篇章。

优传统——多学科联合(MDT)诊疗与沃森

▲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带领团队在

MDT会诊

早在2013年3月,我院成立了由胃肠外科牵头,多学科联合的结直肠肿瘤和胃肿瘤MDT诊疗中心,目前包括了结直肠肿瘤、胃肿瘤、炎症性肠病和慢性便秘等多个病种。借鉴“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采取多学科专家联合门诊的形式,应用国内领先的各项诊疗技术,确保每一位胃肠道肿瘤患者仅需一次门诊就诊即得到相关专科专家的共同会诊,确定最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这大大简化了胃肠道肿瘤诊治流程,规范了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胃肠道肿瘤的诊治水平,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在此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我院胃肠肿瘤MDT团队将会利用沃森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胃肠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以及我院多学科会诊团队的临床经验,针对中国胃肠肿瘤患者的特点,为患者提供更高效迅速、标准化、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同时也为沃森提供更多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证据、顶级专家经验,更好优化沃森在中国胃肠疾病临床诊疗的应用及推广。

▲启动会现场

有人以为,沃森依靠强大的学习能力,成为了机器人医生。但事实上,拥有推荐治疗方案的沃森不回答医学问题,而是基于数据基础之上给出最相关且最可能的多个结果,最终由医生做出临床决策。“沃森的治疗水平,与肠癌MDT团队治疗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化治疗。”吴小剑副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沃森的诊疗规范,基本来自于国外。由于生活习惯、医保制度、治疗习惯、疾病本身特点等多种不同,沃森需要更大程度地适应中国患者的情况。也就是说,沃森是辅助医生的工具,并非是取代医生。至少目前,情况是如此。

“我们不会改变它的治疗原则。但会通过中国的病例,不断验证系统,并对它进行训练、调整优化,让它的治疗变得本土化,有实操性。”吴小剑指出。

启动仪式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大宏教授、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杨跃东教授和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谢志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科学研究所游明亮博士后等四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分别针对人工智能医学的现状和未来、基于AI的基因检测分析和药物研发、中山大学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建设、Watson for Oncology在胃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等议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技能通过强大的工具、数据和解决方案来促进医疗革新,但患者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和医疗人员的共情,这就促使我们要迈步走向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的对接

AI

我们来了!

文/中山六院

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图网、搜狗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