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被“人才吸铁石”吸引 香港青年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季节,在东直门附近一套四合院里,刘奋洋正在给学员上课,一教一学,韵味十足的粤语腔随着秋光一起铺满了整个院子。

7年前,刘奋洋离开香港北上创业,他的培训项目很小众——教授粤语。这个极为细分的小众项目几年来不断扩张,除了上海,他还在北京、广州开了分校,累计培训了3万多名学员。

据刘奋洋观察,一开始,来学习的多是一些对粤语有兴趣的年轻人。近几年,随着内地与香港的商贸交流越来越多,一些香港公司扩大了在北上广的业务,也有一些内地的企业,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前景在该区域布局了业务,一南一北的相互交流,增加了语言互通的需要。

除了教粤语外,近年来,粤语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刘奋洋看来,这是岭南圈文化更深入地与内地文化融合的过程。

香港回归祖国23年来,和刘奋洋一样,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选择到内地寻梦,他们与祖国的高速发展同频共振,收获了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新高度。

走,到大湾区去

两年前,香港青年明伟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只考虑了一个晚上,就决定回国到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在他看来,大湾区有全球最好的创业环境,包括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的氛围。

明伟杰出生在一个香港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前,他向家人提出到内地上大学,选择了离香港较近的广州,在暨南大学攻读医学专业。在内地的学习生活经历,让他视野变得开阔,他深刻体会到,“香港青年融入祖国会有更好的发展!”

回到大湾区,明伟杰创办了长木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他希望通过研发先进的医疗设备,帮助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女性重拾生小孩的希望。穿梭于穗港深三地,明伟杰深深感受到,“内地飞速发展的经济给香港青年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90后香港青年吴嘉惠把创业地点选在广州。2016年,吴嘉惠在英国伦敦进修完设计专业后回到香港。在香港尝试首次创业后,他决定到内地发展,从“港式风味”融入“广府文化”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由他创立的联合办公空间Timetable里,设计和运营团队成员均是90后香港和海归青年,他们既了解港澳创业青年的需求,也十分熟悉内地的创业环境。过去的1年中,他们已经孵化了超过30多家港澳企业。“我想代表孵化器30多名港澳青年企业家谢谢这个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让我们更有干劲地去追寻事业与梦想。”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他们以孵化器的名义捐赠超过50万元的物资送到武汉。吴嘉惠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了,国家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而高效的防疫和快速复工复产措施,让港澳企业家对国家、对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内地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撼

2002年就到上海创业的香港青年麦德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在香港出生的麦德铨,13岁就去英国读书,在课堂上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后,他萌生了以后回祖国内地看看的想法。在美国读大学商科专业期间,他意识到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毕业后,他带着舅舅的服装零售事业来到上海。

在上海,麦德铨的服装贸易生意飞速发展:第一年还租着梅龙镇广场半间小办公室,第二年就搬去市中心的大厦,租下了半层楼。

他说:“这个发展速度,对我一个香港来的年轻人来说蛮震撼的,但回想生意发展的过程,也很自然。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觉得我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而上海就是很好的缩影。”

工作之余,麦德铨还参与了沪港青年交流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带领约100位香港青年在展会上做志愿者。此后,每年他都组织香港中学生来沪参加夏令营,走进上海的中学、市民家中。他还帮助香港大学生对接上海的实习平台,一些香港年轻人因而选择留在上海就业。

出生在香港、留学于法国等国的青年朱隽文已在内地生活了整整14年,他先后在长沙、广州、温州等地工作。2014年,他在深圳安下了家。在他看来,“香港青年想到内地创业发展,深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朱隽文在一家年营业额近50亿元的零售服务企业工作了8年多,工作之余,他还是一名赛艇教练,带领深圳福田区业余体校的赛艇队屡创佳绩。

更让朱隽文感到幸福的是,在深圳,他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做成创业项目。最近,他创办了一个水上活动及水资源保育教育基地,通过提供体验式学习,向儿童及青少年普及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等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他还运营着一个科技创新项目,目标是要把运动训练过程全面信息化,从而大幅提高教练员的工作效率和效能。入驻福田区青联主办的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后,他的项目获得了从办公空间到资金、政策、社区服务及平台等的多重支持,创业梦因而加速实现。

我们对这里充满信心

2019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的邀请下,黄建伟怀着对祖国的一腔热情,离开了曾度过11载的香港,来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圳校区,开启了一段新的学术生涯。

今年42岁的黄建伟在专业领域有一串耀眼的光环:IEEE Fellow、汤森路透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如今,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他又有了新的标签:珠江领军人才、深圳鹏城特聘教授。

在深圳,黄建伟很快就加入了以徐扬生院士为院长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担任副院长,负责国际合作。这个项目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深圳市政府首期资助5年,资助额达10亿元。黄建伟坦言,在香港,很难遇到这样的机会。

项目启动后,他们已经与很多世界一流院校开展了合作,如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机器视觉方面合作、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多维度机器人和精准医疗方面合作、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纳米机器人方面合作等。黄建伟还在研究院创立了群体智能的研究中心,研究的是大量群体如何组合起来,更加聪明地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黄建伟说:“深圳是中国内地城市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这一点让我对在这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年初,37岁的香港人廖自涵也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作为国际化人才,他被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引入做副总经理,这家公司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委会旗下的核心平台公司,负责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50平方公里内的规划、设计与开发。

北京新航城公司看中的是廖自涵曾经在香港、纽约、大湾区等地参与城市片区规划、开发的经历,以及国际化的背景;而对廖自涵来说,能投身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是一位城市规划设计师一生难得的机遇。

说起这大半年来的工作,廖自涵眼里放光,“每一个版块未来的发展都是世界级的”。对他来说,临空经济区50平方公里就是一块亟待开发的热土,充满了活力。

国庆节前,廖自涵所在的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又向全球发出人才召集令,廖自涵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朋友,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向他打听临空区的前景。他觉得,大兴临空经济区就像一个人才的吸铁石,正在散发出强大魅力,这一点,像极了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林洁 刘芳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