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舆论热度持续下降 凝聚共识防二次疫情爆发

人民网-舆情频道

一、重要舆情特征

3月23日至24日期间,有关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舆论热度持续下降。网络舆论开始将焦点着眼于复工复产进程、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完善等。同时,不少媒体开始总结目前全球疫情趋于稳定的国家抗疫举措、追溯病毒来源等话题。此外,舆论场中有关东京奥运会是否如期举办的讨论在24日迎来了阶段性进展,截至12时,微博话题#东京奥运会推迟#已有2亿的阅读量与2.7万的讨论量。

(一)境外输入病例呈上升趋势 凝聚共识防止第二次疫情爆发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自3月13日起,境外输入病例开始多过本土新增病例。不少专家呼吁要严格入境筛查,谨防功亏一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表示,国外输入的风险越来越大,希望国外的输入不要导致我国第二次疫情暴发。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也持类似观点。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晓东指出:“传染病跨国界传播,在古今中外都是既成事实,几乎成了必然规律,也是一个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与国际交流密切的大都市,输入病例的压力越大。”在23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表示,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员必须进行健康申报,对所有入境人员严格实施“三查三排一转运”。此前《科学》杂志发文称,由于存在无症状患者、潜伏期患者、体温检测设备假阴性和假阳性、隐瞒病情等原因,机场入境筛查很难阻止新冠病毒传播。为此北京“重启”了小汤山医院。谭晓东提醒:“新冠肺炎是一个全球性流行病,全部人群都是易感人群。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真正暴露的人占少数。如果放松警惕,疫情很有可能反复,后果不堪设想。”

(二)转变抗疫方向 上海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引关注

上海市市政府决定,自3月24日零时起,将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北上广深四市作为人口流动较大,输入性人口较多的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疫情防控任务较重,此次下调应急响应级别,引发了部分网民的不解。不少媒体发文释疑,如微信公号“经济日报”称,这并不代表上海不再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而是转变了疫情防控重点,严防境外输入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媒体报道,调整响应级别的不止上海,河南、湖南、重庆等距离湖北省较近的省份均下调整为二级,此前山东、广东、山西等地也已经调整。甚至部分省份下调至三级、四级。专家表示,随着响应等级的降低,决策层次和紧急程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适时下调应急响应级别,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

(三)消费券回温经济 刺激消费还需长期手段

得益于疫情防控取得的积极成效,各地均将复工复产提上了日程。近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地方上,南京最近将向市民发放3.18亿元消费券,涉及餐饮、体育、图书、乡村旅游等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南京,济南、宁波都跟进了发消费券刺激消费。江西则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提振文旅消费。各地派发优惠券的消息发出后,很快就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有关发放消费券的原因、效果、领取和使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受到了网民的关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若想真正依靠消费拉动经济,除了消费券这类短期刺激手段,还需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有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居民才敢放开消费,经济才能充满活力。”

(四)中成药被加入全球“抢购潮” 中医或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国外的“抢购潮”正从日用品走向医药领域。据路透社报道,自3月1日纽约宣布首个新冠肺炎病例后,唐人街上金银花和板蓝根等中成药脱销。而在意大利,一些中医诊所门庭若市,其中80%是当地海外民众。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表示,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这一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连花清瘟是在治疗非典时期研制的一张处方,治疗轻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有确切的疗效。目前,我国已向意大利援助了10万盒。微信公号“深响”文章称,在全世界被疫情笼罩的低沉氛围之下,中药出海突然被按了一下加速键。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表示,以往中医药在走出国门、进入欧美市场时面临严格的准入要求。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药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国外对中药的认识也开始改变,这很可能会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一个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学习时报》刊发的文章《平战结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建议,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

(五)东京奥运会或延期举办 日本经济损失与国际游客权益将被聚焦

据资深国际奥委会委员迪克·庞德当地时间23日透露,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推迟至2021年,而有关细节将在未来四周内制定。有关东京奥运会是否延期的讨论早就在国际舆论场中出现,自全球确诊人数迅速上升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国际主流媒体就纷纷发表评论,呼吁延期或中止举行东京奥运会。根据日本《读卖新闻》23日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69%的受访者希望“延期”举行东京奥运会,17%的受访者希望“如期”举行东京奥运会。《经济日报》援引《新德里时报》报道称,继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后,挪威也表态不参加东京奥运会。综合媒体报道,目前对日本经济的损失预估不一,但均表明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举行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打击。例如野村证券曾在年初估计,东京奥运会延期可能会使日本2020年全年GDP收缩0.7%;三井住友证券公司分析称,延期将使日本经济损失7.8万亿日元,相当于GDP下降1.4个百分点;日本理论经济学宫本胜弘教授表示,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推迟一年将损失约6400亿日元。此外,据第一财经报道称,目前,东京奥组委拒绝透露,预期奥运会将给日本带来多少外国游客。在门票销售方面,450万张已在日本本土销售,预计全部门票销售总数在780万张。未来,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举办会给海外游客带来的损失以及如何补偿的问题将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

(六)以邻为鉴 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应取长补短

近期,有不少媒体文章解读了韩国的抗疫措施,例如微信公号“21新健康”报道《不封城、不停工、普通市民正常生活,韩国是如何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新闻网报道《没有封城,韩国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微信公号“经济日报”报道《韩国疫情控制住了吗?经济日报驻韩记者带你看看》等。中国新闻网报道认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在韩国控制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信公号“21新健康”认为,韩国在核酸检测与隔离感染者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等方面的工作,是其取得抗议阶段性进展的主要原因。微信公号“经济学人”文章分析出了中韩在抗疫举措中的共性,即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达成为了利好,中韩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管理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已经成功抑制了增长曲线。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即使中国的经验现在正被全球借鉴,但他国的抗议举措也并非无可吸取,微信公号“经济观察报”社论称,英国宣布关闭学校,但对包括医护、社工和快递司机在内的社会关键职位从业者的子女,调配骨干老师继续看护,这体现了治理的精细化;新加坡的哨点诊所、日本的分级诊疗都有助于避免医疗挤兑,防治交叉感染。这正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之处。疫情结束之后要大力补足。

二、舆情趋势与风险研判

(一)“带头下馆子”体现责任担当,但应避免过度细节化所带来的“形式主义”,回温经济还需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上周开始,各地拉动复工复产的举措陆续实施,不少媒体爆出各级省委“带头下馆子”的居多,有些地方也下发了红头文件,鼓励机关干部和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带头消费,甚至于有的地方明确了消费标准“区领导本周将在区内商业、餐饮等企业上支出不低于100元”“明确每周消费不低于200元,均由个人付费”等。舆论对领导“亲自下场”拉动消费的举措由最初的支持开始改变,以至于引发了争议。有观点认为,公私权界不能模糊,例如微信公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认为,苛求“事事带头”,无限的超义务附加,只会在混淆公私权界中带来公职伦理的混乱。我们反对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同样反对让公务人员私款吃喝去拉动“公益”。也有观点认为,助推餐饮业的全面复苏,不能只的盯着公职人员,例如四川党建之声有文章表示,广大餐饮企业最希望的还是政府为他们量身定做帮助政策,为他们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民日报》评论称,与其更多地鼓励干部消费,不如让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科学有效制定帮扶政策、精准有力加强市场监管,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营造出安全健康的经营环境。

(二)命运共同体下疫情无国界,警惕对海外疫情嘲讽情绪蔓延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快速蔓延,病毒无国界。近日,美国不少媒体将病毒与武汉、中国直接挂钩,引发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片哗然和愤慨。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再次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对疫情政治化、停止对中国污名化,停止诋毁他国。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AXIOS和HBO联合节目采访也在网络中流传,不少网友觉得回答有理有节,不亢不卑。理性对待全球疫情下的各种次生影响似乎已经成为舆论共识。但有媒体报道,近日辽宁沈阳某粥店打出“庆祝海外疫情”的横幅。23日下午,涉事粥店所在辖区内的沈阳太原街派出所透露,已针对此情况展开调查。微信公号“新京报评论”有文章称,虽然只是个例,背后却有着一股不可低估的社会情绪。此次疫情,人们时常能在网络上看到类似对他国疫情进行嘲讽的声音。不过好在网上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类情绪的不当。@侠客岛微评也表示,纵观网友的留言,基本也都是对其持批评的态度。参考快评称,疫情肆虐全球,愈发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虚言,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三)谨防流行病学名词成为猜疑与偏见的工具

有关“零号病人”的追踪与猜测自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确诊起就在网络中流传,例如,2月网络上一度传出武汉病毒研究所毕业生黄燕玲是中国“零号病人”的消息,随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发表声明否认了这一传言。在意大利,曾经被传言为“零号病人”的伦巴第首位确诊者后来也被证明并非“零号病人”。近日,美国再次出现了发现“零号病人”的传言,甚至国内的论坛、贴吧还流传出居住在弗吉尼亚州的被认为是“零号病人”资料的视频影像。回顾历史,从艾滋病待埃博拉,再到SARS,关于“零号病人”的误会一直存在,“一个流行病学上的术语,在人们的误传和偏见中成为了受尽指责的标签”。目前知乎上已经有提问:“‘0号病人’是否该得到原谅?”回顾当前在网络中流传的文章,可以看出大多数猜测并不严谨,多以引述新闻,所举证的内容也虚实参半,正如微信公号“中美学者智库”文章称,这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的一种“证实性偏见”,也就是成语“疑邻盗斧”所讲的道理,在心理学上也叫“投射效应”。这种声音无论是在国内舆论还是在国际舆论场上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会使原本应经过科学考究、推断与论证的事情成为政治工具,沦为推卸责任的理由,变为割裂国家与地区团结的刀具。(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曲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