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鉴史风暴”,用38个民国爱情故事为您讲述婚恋心理学。欢迎留言评论。
罗隆基,1896年出生,江西省安福县人,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成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拉斯基的弟子,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学博士学位,著名民主人士,民盟创始人之一。
罗隆基是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在清华时就有“罗疯子”的外号。
“九载清华,三驱校长”,是他在校时最得意的往事。
罗隆基成绩出众,擅长演讲,喜欢发表政见,文笔犀利深刻,十几岁时就以“生辉”、“野度”等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
罗隆基
他在清华读书时,正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北平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他带头领同学赶走过罗家伦、乔万选、吴南轩三位清华校长,还第一个发动学生前去参加全市的学生运动,被段祺瑞称为“江西三虎”之一(另两个是北大的张国焘和段锡朋)。
1928年,他与留英同学张舜琴结婚后返回上海定居,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创办《新月》杂志并任主编,不久后夫妻感情破裂,在美国归来的轮船上与有名的民国大美女王右家相识。
罗隆基留学英美多年,与时人相比,思想比较前卫激进,在婚恋上抱有多元化理论,而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的王右家则貌美惊人又个性独特,具备女权主义的启蒙思想,这两个当时的摩登人物相遇,便演出了那个时代的先锋者传奇,像萨特与波伏娃那样,他们叛逆者的观念导致了骇世惊俗的举止,令人称奇。
1
曹禺称,王右家点燃了《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撰文称,王右家是触发他创作话剧《日出》的契机:“这个女人,长得漂亮极了,跟我的一个朋友很要好。后来这女的上了大学,又到美国去留学,回来之后,跟一个有妻子的报社总编辑搞在一起,这样的一个人物,使我想起社会上许多这一类的人,觉得非把她写出来不可。但是真的坐下来写之后,陈白露又不是原来那个女人了,许多情节都不一样。”
《日出》剧照
王右家是湖北人,出生于1908年,其父与曹禺的父亲万德尊都是湖北老乡,又在北洋政府中共事,曹禺的母亲是王右家的干妈,二人自幼相识。
曹禺的好友靳以曾经追求过王右家,曹禺的第一任妻子郑秀说:“靳以人大气,老实,在女中教书,后被王背弃,为此精神上大受刺激,整天咒骂女人,发誓决不再娶妻子,曹禺还劝靳以要娶也不要娶这种女人”。
大约是为了帮朋友出气,所以曹禺写了一部交际花之死的悲剧,把众多男子追逐的王右家写进了剧本里,曹禺说,剧中英雄求美的方达生,影子就是靳以。
但王右家并不是交际花,这一点,曹禺自己也特别强调过:“王小姐……长得漂亮,也可以说迷人,她这个人一下子就把我写陈白露的形象点燃起来了,她不是交际花,她是胡闹。我同她不十分熟悉。”。
后来,他又再次强调,王右家绝非陈白露的原型:“王小姐(王右家)不是陈白露,也不是交际花,但她长得确实非常漂亮,也非常聪明。真正的交际花我也见过,但王小姐不是……王小姐这个影子,和我心中的人物形象,这么一碰,陈白露就出来了。”
《日出》的故事灵感来自曹禺当时看到的两则社会新闻,一则是天津惠中饭店里有个交际花因为靠山破产而自杀了,另一则是1935年阮玲玉自杀。只是当王右家回天津探望曹禺的继母、也是她的干妈薛永南时,被曹禺看到她美丽任性、洒脱能言的模样,才点燃了曹禺对陈白露这个女主角的人物想象。
王右家的照片看起来不算出众,但她同时期的人均称她的照片不上相,真人要美丽很多。
王右家
她的同学好友吕孝信曾在台湾发表回忆文章称:“我认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型,而是她的动作和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王右家自幼在北平长大,她考上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后不久,与闺蜜吕孝信相约赴美留学,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三年,1931年,王右家突然回国,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在轮船上遇到了罗隆基。
2
罗隆基的煽惑演说,让她走上了退婚退学的叛逆道路
罗隆基是著名的演讲家,他在学生时代就有当政治家的理想,所以常常跑到旷野中发表演讲,曾获清华演说第一名,加之游学英美、腹笥深厚、才华横溢,演讲时饱含激情。
在国民党第一届参议员中,罗隆基被称为“四辩才”之一。
1946年,在上海公祭他清华好友闻一多及李公朴的大会上,特务密布,罗隆基扔下手稿,对着话筒长篇大述,称:“李闻两位先生倒下去,千千万万同胞在他们的血泊中站立起来!”胆气辩才,令现场沸腾。
涉世未深的王右家遇到了这样一个长才雄辩的政治演说家,自然很快被他说服了。
1927年,罗隆基在英国舞厅里认识了一位学法律的新加坡华侨女生张舜琴,很快相爱结婚,张舜琴父亲张永福是富商、新加坡有名的历史胜迹晚晴园的主人,家资雄厚,有志于从政的罗隆基当时想要从岳父家中分润点财富,以资发展,但1929年,夫妻二人回国时途经新加坡,罗隆基却与岳父谈得格格不入,结果没得到任何好处。
罗隆基从青年时代起就口无遮拦,又是自由主义者,后来长期以大骂国民党政府、不畏强权著称,当然与身为同盟会会员、曾长期赞助孙中山黄兴的张永福谈不到一起去。
罗隆基与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人创办《新月》杂志后,社会活动很多,而不会说中文的张舜琴在上海挂牌当律师后四处碰壁,加之罗隆基风流本性已经流露,二人常常吵闹打架,导致罗隆基常常头上包着纱布出门,罗隆基要求离婚,张舜琴不肯答应。
1931年,罗隆基与张舜琴分居,在轮船上遇到王右家后,大为惊艳,但此时他还有妻子,而王右家名义上也是有未婚夫的,且还在美国读书,并未毕业。
但罗隆基对王右家的美貌和才情赞不绝口,劝她说:“你这么青春美丽,如能给这古老封建的社会来颗炸弹,使得万万千千的人为你的勇敢喝彩、赞美,一定会给这死气沉沉的社会,平添生气。”
王右家受此盅惑,不顾一切地迷恋上了罗隆基。
罗隆基与王右家
1932年,36岁的罗隆基离开上海,前往天津任《益世报》的社论总撰稿。
王右家跟着放弃学业和家中订下的婚事,与年长12岁的罗隆基公开同居,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王右家父亲得知此事,登报声明与她断绝父女关系,直到他1944年去世,也没有原谅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儿。
王右家由于家境优越、相貌美丽、才情过人,年轻时受尽万千宠爱,本来就比较任性或者说洒脱,而她的父亲性格很保守,造成了她青春期时内心充满叛逆与不羁,遇见罗隆基后,鼓励她“来颗炸弹”,让她离经叛道、鄙夷世俗的特点被格外放大。
3
两个自由主义者的婚姻,是一场先锋试验
王右家并不是一个徒具外表、没有思想和才华的女子。
在与罗隆基同居期间,她从苏雪林接手了《益世报·妇女周刊》的主笔工作,从1932年到1934年的两年半时间里,她以“王康垒”为笔名,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为妇女解放工作摇旗呐喊,直至罗隆基遭到特务枪击、从《益世报》辞职后,她仍在坚持写作。
民国四大名报之一:天津《益世报》
试摘录1932年12月她在《益世报·妇女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如下:“任何一个团体,或是任何一种事业的发起,一定要有一两位女子做发起人。任何会议场上,一定要牵扯上一两个女子来填补空位。有时社会上为装饰男女平等招牌起见,不问一个女子的才能究竟如何,确要在团体上机关上给女子一个不相称的职位。在男子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打破了轻视女子的陈腐观念。”
这观念犀利独到,颇为不俗,就算放到今天,也不算落伍。
具有新思想的女权主义者王右家,既有着惊人的美貌,又有着出众的才情,因此内心也很为自负,这一点与矜才自许的罗隆基旗鼓相当,二人都接受多元化的自由主义婚恋观,颇为志同道合。
当时北大有个叫徐芳的女生,1935年左右,徐芳因为写诗名声渐起,得到不少文学大师推荐,罗隆基对她颇为欣赏,通过梁实秋与之结识,两个人书信频繁,罗隆基一两年内就写了三四十封信给她,还约她出外相见。
但徐芳家里对女儿管束甚严,认为罗隆基感情太乱,不允许二人在一起,无奈之下,罗隆基请同居女友王右家出面帮忙。
而王右家则一口答应下来,每次都帮忙代邀徐芳出来,到中山公园与罗隆基见面、散步。王右家对好友说:“他不过喜欢逢场作戏,只要他如常地爱我,戏罢仍能回到我的身边来,我也就不想认真。”
不久,罗隆基与徐芳的这段情缘无果而终。
4
挥手而去,王右家终究不是波伏娃
1938年,罗隆基离婚后,与同居六年的王右家正式结婚,但婚后的罗隆基,依旧不改风流才子的特色,他自称是“爱情多元主义者”,与之有过感情纠葛的女性为数众多,内中不乏史良、刘王立明、浦熙修等名人。
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据说“稍有姿色女生几乎都被罗隆基追求过”,不过,这可能是一种欣赏或者献殷勤,罗隆基的知己好友章伯钧曾说:“努生(即罗隆基)一遇到女性即献殷勤”。
因此之故,罗隆基还闹出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
有一次,他在昆明圆通街看到一位风韵可人的少妇,紧追不舍。那少妇是某大学袁姓教授妻子,袁太太见人跟踪,便避到一个小卖铺去,装作买花生米,想甩掉跟踪者,偏偏罗隆基又跟上来,要代她付款,袁太太忍无可忍,斥骂报警,后来又上告到昆明地方法院去,开审之人,来听审的联大师生挤得水泄不通,罗隆基的律师一再强调说:“罗太太是非常出众的大美人,罗隆基先生不会在外追求女人的。”后来由教授们居中调停,这桩公案不了了之。倒是那家小卖铺的花生米名声大噪,被人叫作“罗隆基花生米”,师生们出游翠湖及圆通寺时,往往人手一包。
而王右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当时,罗隆基还在追求“六君子”杨度的女儿杨云慧,是真正的婚外情。
王右家对自己的女性魅力充满了自信,认为绯闻不断的罗隆基绝不会爱另外一个女人,超过爱她。
右二浦熙修,右三罗隆基
但不久之后,她的这份自信破灭了。
作为有夫之妇的杨云慧与罗隆基翻脸分手后,害怕事情败露,找王右家帮忙,要拿回以前与罗隆基写的一百多封通信。
王右家潇洒地答应了,但她毕竟是个女人,好奇心强烈,把信悄悄拿到手后,忍不住抽出几封读了一下,不料竟读到罗隆基准备和王右家离婚再娶杨云慧的内容,这下,自信、高傲的王右家再也不愿维持这份“多元化婚姻”了。
1943年6月28日,王右家离家出走,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感情。
她对朋友说:“我一向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主张,既然骡子(王对罗的昵称)与她相爱,我就成全他们也无所谓。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离开了骡子的家,永远也没有回去过。”
王右家从重庆去了成都,罗隆基追到成都,王右家为避他,又坐了一架昆明经停的飞机去昆明,罗隆基跟到昆明,守在机场外面,以为王右家下机后可以相遇,而王右家为彻底甩开他,索性坐在飞机里没下来,经印度前往英国。
此后,罗隆基也多次写信告饶,称:“十余年共同生活,绝非偶然。一切难于忘记,万事都可恕谅。法律上固未离婚,精神上永不离婚,无论你离开多久,我永远洁身自爱,待你归来!”
而王右家态度决绝,不肯回头。
罗隆基在《无家可归》中写道:“她是坐飞机走的。如今我望着天空就害怕,云彩中仿佛有无量数的她在望着我似的。”
右一罗隆基
抗战胜利前后,民盟声势日重,罗隆基名声显赫、前程远大,王右家却断然不肯复合,称“我不会回去,更不会因他当了部长而回去。”
1945年,二人正式离婚。
王右家终究不是波伏娃,她更加不依赖男人,她的洒脱与叛逆是罗隆基塑造出来的,而罗隆基自己却经受不起。
5
这一言难尽的凄凉,是精神上的无期徒刑
经此一变,罗隆基深受打击,觉得离开王的日子“每天都是我的一个难关。这是精神上的无期徒刑。”
1948年,王右家在上海结识阮玲玉的前夫、50多岁的“茶叶大王”唐季珊,不久二人结婚,王右家成为唐季珊第五任太太,被刻薄小报笑称为“王又嫁”,王右家婚后生下一个儿子。
1949年,王右家跟着唐季珊去了台湾,台北家中盛宴常开,座中满是当时的高官名流如张道藩、唐纵等人,王右家编导的历史剧作品《龙女寺》在台湾上演,好评如潮,但不久,唐季珊与一酒吧女郎来往,1959年,王右家再次离婚。
唐季珊此后家势衰败,流落街头,当卖茶叶小贩为生。
1967年,王右家在台湾平民医院病故时,已经囊空如洗,她的朋友只好找殡仪馆要求打折,馆主人出于怜悯,未收分文为之处理后事。美人身后,凄凉之状,一言难尽。
而无妻无子的罗隆基则于两年前心脏病发身亡,1957年后,罗隆基先被当年的女友史良炮轰,又被另一女友浦熙修写文揭发,成为全国有名的大右派,处境艰难、独居一室,章伯钧称,罗隆基“夜里老病突然发作,想叫人来救助,伸手去按床头的小铃,只差半尺的距离,就断了气。”
罗隆基
他与至爱王右家的结局收场,十分神似。
罗隆基至死怀念王右家,他在《无家可归》中写道:“生离死别的不同,如今我知道了。生离苦于死别。最爱的人死了,你绝望了,你的心也就慢慢的放下了。你知道没有再见的希望了。你的最爱的人不告而别的走了,那一线再见的希望,那一种追踪而往的念头,那许许多多的幻想,那一切自己责备自己的内疚,真叫人难于忍受。死了的人到黄土里去了,所谓入土为安,她安你亦安。未死的爱人,她要是万一到别人的怀里去了,这念头,单单这念头,就可以叫你心上发生针刺般的痛。”
生离二十年,如今,他终于能与王右家死别,一切恩怨,也归于尘土。
6
无家可归,多元化婚姻论者的失败
对于罗隆基混乱的情感关系,反右时,民盟的人曾当面骂他是“不可一日无女人的流氓”,但罗隆基真是流氓吗?
1965年,罗隆基去世后,他的日记和情书都被收走,1966年,红卫兵在大会上批斗史良时,拿出她当年写给罗隆基的信件,质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史良直起腰说:“我爱他。”此时,罗隆基已不在人间。
史良
章伯钧对罗隆基有过较为公允的评价,称“他用这个方式摆脱精神孤独。再说,交往的女友都知道罗隆基身边还有其他女友的存在,但仍然愿意保持交往。她们觉得老罗是有真感情的,不搞什么欺骗。”
年轻时,罗隆基就被同学认为近法家而非儒家,虽然雄辩博学、忧国忧民,却缺乏为人处世的变通与智慧,一辈子口无遮拦、炫才扬己,在男人中朋友很少,只能像贾宝玉那样,在女人的感情中寻找安慰。
他十分欣赏、热爱女人的才情与容貌,也体贴入微、懂得回应,而他的自由主义信仰,让他在感情上有与众不同的奇特主张,只是,他认真地做了一场“多元化婚姻”试验,最后却发现自己“无家可归”,凄凉而终。
晚年罗隆基
他与王右家两个人的婚姻试验,只是验证出了爱情与婚姻必须以彼此的忠贞为基石。
如作家萧伯纳所说,此时此刻,在地球上大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到底和谁厮守终生,取决于你先遇到哪一个。
即使结了婚,有魅力、有才情的异性在身边中也会层出不穷,倘若见一个爱一个,岂有宁时?又岂能拥有稳定幸福的婚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