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2周年纪念日,“无限江山笔底收——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与中国革命”特展11月12日起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展。主办方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追溯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的发展史与故事,让公众更深入了解新加坡华人社群的各种故事与历史。展览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合办。展期至2019年2月20日。
展厅一角。
来自新加坡的逾百余幅历史照片、报刊复制品以及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的馆藏文物,重点回顾1880年代初至1942年间新加坡华文报章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中反映的有关中国国内革命的部分情况,揭示出早期中文报纸对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重要意义。
展厅一角。
新加坡:“南洋”中文报章中心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华人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188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加坡是“南洋”(今东南亚)地区的中文报章中心。而中文报纸是当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群了解中国局势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海外华人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民意、教育公众和提高华人社群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展厅的胡文虎广告商标。
大时代:南洋华人办报宣传救国
据了解,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股移民潮,当中大批没有受过教育或是读书不多的逃荒者,他们到南洋打工、出卖劳力。那时也正值南洋华人积极办报宣扬救国爱国思想的大时代,刚刚成立不久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积极到中国物色有成就的作家文化人南来办报,他们投身教育与报业,给南洋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也为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发展注入生命活水。像郁达夫、胡愈之等作家,他们在新加坡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已被视为新加坡文学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版式上过去中文报的所有文字都是纵向排列,中国国内1956年全面实行横排,而作为海外的中文报纸,《星洲日报》于1979年开始采用横向排版格式,成为第一家实行横排的海外中文报。
一位读者专注观展。
新加坡早期中文报和中国关系密切
记者了解到,新加坡早期的中文报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叻报》与《星报》等新加坡报章,是东南亚华人社群获取中国资讯的主要管道。除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多元的异地传阅中文报刊,可看出华侨在异乡保有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展厅现场可见一份早期《叻报》的头版(1887年8月19日),《叻报》发行于1881年至1932年期间,这份1881年创刊的报纸,是新加坡第一份中文报刊,它追踪报道中国政局的动荡起伏,如王朝统治的终结、中华民国的成立及日本入侵满洲等重大事件。它的发展也是新加坡当地中文报纸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缩影:从最初读者有限的报刊,逐渐发展成为本地一份重要的中文主流报章。尤其后期,其形式无论是从报道形式还是版面设计,都与今日的报纸更加接近。
《叻报》1881年创刊,是新加坡第一份中文报刊。
另有一张1890年2月17日的《星报》,由古友轩出版,古友轩是一家印刷社,其创立时间比《叻报》早了至少10年。过去报纸大多由印刷社出版,而这种印刷社同时也印刷书籍。
《星报》(1890年2月17日)版面。
现场还有一张1899年8月20日的《天南新报》,《天南新报》(1898–1905年)新加坡最早有进步思想的报纸,邱菽园创办。它是第一份直接从中国主要城市获取新闻来源的报纸,仅刊登有事实依据的新闻,而不是像《叻报》和《星报》采用道听途说的消息。
早期康有为等保皇党人在海外活动,经费开支浩繁,他们通过发行大量股票筹集经费。展厅展示了一张1904年4月24日,美国汶浅打省中国保皇会联卫总部发给谭裔森的股票凭证。
1904年4月24日,美国汶浅打省中国保皇会联卫总部发给谭裔森的股票凭证。
保皇会出具的股票凭证。
1908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遭关闭后,汪精卫等人于次年再次复办该报。因这一工作并未知会原刊主编章太炎等人,章表示不满,刊文发布了《伪民报检举案》。
原《民报》社长章炳麟“伪民报检举状”传单。
还有一份革命党人陈威涛1909年5月致新加坡《中兴报》报社的信函,对《民报》重办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叙述,希望《中兴报》予以报道,以便南洋革命党人了解内情。
革命党人陈威涛1909年5月致新加坡《中兴报》报社的信函。
文、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黄丹彤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刘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