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物联网融入生活,你还会把“太难了”挂嘴边吗?

物联网不是新概念,却源源不断释放着新鲜感。

自1990年世界出现首台物联网设备——网络可乐贩售机,到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对物联网作出定义——把实物联入网络,最终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物品之间的全面信息交互。

在全球近30年的探索中,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还未能如愿以偿。在中国,被誉为“互联网下半场”的物联网,始终是时髦技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较少。

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5G商用第一梯队国家,率先进入5G商用时代,为物联网注入了新的推动力,物联网向普通人的生活又迈进一步。

9月7日,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启幕。

今年是无锡连续第四年举办国际化的物联网盛会,本届博览会以“融合创新 万物智联”为主题,突出开放合作、实用体验、引领作用与可持续市场化。现场展出面积达6万平方米,为历届展出规模之最。

除中国本土参展企业外,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新加坡、伊朗、土耳其、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30个国家和地区542家企业参展

相较往年物博会各领域专业人士云集,无锡市民和游客也成了今年物博会的逛展主力军。在博览会现场驱动武汉实验室的汽车向前行进,实现远程驾驶;逛展口渴打开手机一键召唤,不一会儿一辆无人驾驶零售车就满载商品来到游客面前;头戴装置的小朋友,用VR学习垃圾分类……数据显示,博览会前两日观展人数已达13.3万人次

“无锡地方不大,面积约为全国万分之五,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小点,却是中国物联世界的大通道,世界感知中国的大窗口。” 中共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在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现场表示。

面向世界的物联网大会为何落子无锡?“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无锡底气来自哪里?无锡在中国物联网发展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前夕,《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实地探访,尝试找到答案——

无锡“物”语

本刊记者/程昕明

发于2019.9.9总第915期《中国新闻周刊》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东岸,距钱钟书故居不远的梁溪河畔,有一栋历久弥新、别具韵味的红砖楼。它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前身是茂新面粉厂,现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走进这里,人们可以重温百年工商城的辉煌。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杨氏兄弟率先在无锡创办了业勤纱厂。这是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商办纱厂。从此,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在无锡兴起。

20世纪初,无锡工业总量最高时曾位列全国前三。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过去十年,无锡开启了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诞生于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和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大背景下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十年来探索出怎样的路径?作为先行者,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物联网产业提供了怎样的“无锡样本”?

无人区

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无锡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说“感知中国”中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攻破核心技术。他同时指出,如果无锡具备各种条件的话,就让其自然形成,定在无锡。

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成为中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试点城市。

自此,无锡驶入物联网建设的“无人区”。

一位亲历十年建设的政府官员说,当时找产业都不知道去哪儿找。回首往事,他觉得所谓的“无人区”实际上是认知上的盲区。在发达国家,早就有人在探索,比如美国。业界普遍公认的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凯文·阿仕顿(Kevin 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RFID)相关课题时提出。

按照业内定义,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随着“感知中国”的提出,2009年也成为中国物联网建设的元年。201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甚至特地对物联网一词作了注释,可见概念之新。

但是,在中国的互联网版图上,无锡乃至江苏都不是高地。对此,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认为,在互联网领域的劣势恰恰是发展物联网的优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互联网上的数据大多是人工输入,而物联网的信息由物体提供,是一个客观体系,因此二者在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上都有很大差异。他甚至认为,泛滥的“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物联网创新的阻碍。

在无锡市物联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左保春看来,无锡良好的工商业、制造业家底,尤其是强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集成电路是物联网的基石,物联网的发展又为集成电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二者有机融合,形成良好互动。”左保春说。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承,在起步阶段,无锡也走过一些弯路,交过一些学费。比如,在最初的一两年,就有19所高校在无锡设立与物联网相关的分校、研究机构,但是政策到期以后有一些撤回了。“有些单位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了,没有造血能力。”左保春说。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是最早落户无锡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心刚成立时经费充足,最多时候有1000多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科技转化,经营很快就遇到了困境,2013年前后一度濒临停摆。

和任何新事物刚刚诞生时一样,追概念、蹭热点的大有人在。大浪淘沙,“裸泳者”先行退去。披沙拣金,经过机制创新和产学研有机融合,真正存活下来的机构和企业都焕发了强大生命力。“仅中科院一家就孵化了65家企业,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60亿,上市公司已有4家。”左保春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2019年8月7日,在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主题活动上,工业与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发言中指出,过去十年,无锡在中国物联网的“无人区”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

“当年路径的清晰度是不够的。”杨学山回忆说,“一个从来没有人走过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做?前路不清楚的时候,从应用市场的试探开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智慧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介绍说,十年来,无锡不遗余力推广物联网应用,如今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背后都有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城市大脑”的身影。

截至2018年底,无锡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已达2638.7亿元,产业规模接近江苏省的1/2。集聚的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等全产业链条,“感知中国”概念从无锡传导到全国。

无锡市市长黄钦将无锡物联网示范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09年8月到2010年底的发轫起步期,2011年初到2014年底的探索试验期,以及2015年至今的加速发展期。

十年征途,无锡物联网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三级跳”。

智慧城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2018年,谷歌在多伦多打造的“高科技未来城市项目” Sidewalk Toronto受到全球瞩目,智能交通、机器人运输、模块化房屋等“黑科技”引领着智慧城市的前沿趋势,也被业界誉为“21 世纪都市生活的典范”。

作为全国首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无锡“智”在何方?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公司总裁华贤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智慧城市,每座城市有不同解读。在国际上,纽约着力于安防领域的“第一反应”系统,新加坡强调智慧交通,日本的一些城市则更看重绿色清洁能源。

在华贤平看来,无锡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优政、兴业、惠民”三个方面展开,“优政”是政府服务的出发点,“兴业”和“惠民”是真正的落脚点。

智慧城市首先要有一个智慧的“城市大脑”。

2016年6月,作为“智慧无锡”工程的核心项目,无锡“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正式建成,首次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完全的数据共享。2019年1月,无锡市在机构改革中新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作为市政府直属部门,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牵头单位。

华贤平认为,无锡的大数据汇聚得非常好,体制机制很顺,具备了一般城市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优势。

底层信息化平台做好之后,市民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比如,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近年来无锡大力推动电子病历建设,每位市民一出生就会拥有一份伴随一生的病历。目前,无锡全市已经实现电子病历全覆盖,极大助推了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制度的推广。

“不管去哪家医院看病,每个人的病史情况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小医院看不好的,‘一键’就能转去大医院,遇到疑难杂症还能实现远程诊断。”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

眼下,“无锡智医”APP上线公测。此外,无锡还在公交领域实现电子化支付,建成了约90家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实现4万户居民的水电气多表合一改造。

过去十年,无锡曾多年蝉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榜首。2018年又入选国际第三方机构评出的“全球20大智慧城市”,位列中国第一。

2018年8月,无锡市出台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无锡市市长黄钦表示,要在三年内实现智慧化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市民,变金杯为口碑,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重大应用,也是无锡走在全国前列的重点示范应用项目。

2018年5月,全球第一个城市级车路协同平台——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在无锡正式启动。V2X,即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网络,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

华贤平介绍说,在车联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标准和路线的博弈。在欧美,更多使用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侧重打造“聪明的车”,而V2X技术的应用场景更广,稳定性更好。“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聪明的路又要聪明的车,用聪明的路配合聪明的车。”华贤平说。一年来,无锡改造升级“车路协同管控”基础设施和智慧交通信息平台,实现30多个V2X应用场景,覆盖170平方公里,即1/3的主城区。

参与这一重大项目的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院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无锡已经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级车联网开放测试验证环境。车联网大幅提升了出行便利,市民可以通过“智行无锡”App,实时了解交通信号灯情况,提供车速引导,但这也只是车联网的无限可能之一。

2019年5月,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花落无锡。根据规划,无锡将在2020年完成覆盖城市主要区域的车联网基础设施改扩建工作,完成路侧设备的升级,建成可视化运维系统,基本打造基于“人-车-路-云”系统的城市智慧交通体系。

“车联网本质上是自动驾驶的一个阶段,核心是为了打造将来的智能交通。”华贤平说。

智造业

“无锡是一座制造业城市,骨子里是制造业文化。”一位受访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制造”到“智造”,无锡如何跨越这一步?

海澜集团是无锡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的企业,其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多年蝉联中国服装行业第一位。运用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是海澜集团智能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快速成长的一大法宝。

在海澜集团总部近千亩的物流园,记者看到,偌大的智能化仓库里工人寥寥无几,分拣台上一件件服装自己忙活个不停,“自动”实现分拣、装箱。

秘密就在每件服装都有了“心”——RFID(射频识别)智能芯片。藏在吊牌里的这些芯片,让服装就像长了腿一样,自己“走”到对应地区和门店的包装箱中。从过去的“人找货”到现在的“货找人”,海澜集团完成了物流仓储升级,不仅提高了效率,人力也只有过去的1/6。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物流园是海澜集团投资50亿元打造的,承载着近5000家门店的货品输送功能。物流园目前共有14座智能化仓库,存储能力高达1.3亿件,年周转量近5亿件。

得益于无锡不断提升的物联网实力,一块芯片的成本已由原来的三四元降到了现在的0.5元左右。小芯片有大智慧,通过物联网射频技术读取芯片上承载的大量数据,可以对仓储、调配、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借助对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又可以反过来指导产品设计、研发。

在全球领先的数字能源科技公司远景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通过物联网连接的遍布全国的风力发电机,以及如何在密密麻麻的地图上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读取。

据介绍,该公司构建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目前连接协同全球超过100GW的能源终端与5000万智能设备,不断打造面向发电、楼宇、园区、交通、城市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在北京中关村,通过远景智能提供的服务,微软办公大楼有效降低了电费成本,实现智能化楼宇管理。在新加坡,远景智能成立了全球数字中心,并成功中标该国“智慧国度”项目。通过物联网软硬件创新与生态构建,远景集团让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在数字世界中实现统一。公司目前已在丹麦、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八大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了无锡物联网示范区建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除了本土明星企业,近年来在物联网潮汐的牵引下,一批行业巨头也纷纷涌向无锡。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布局飞凤平台,华为建立物联网生态使能中心,海尔打造物联生态网基地……此外,中电海康、浪潮大数据、阿斯利康创新中心、360安全总部等项目相继落户,鸿山、雪浪、慧海湾等三个物联网小镇正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地、创新策源地。重大项目的落户和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无锡智造”注入了强大动力。

示范区2.0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无锡智能传感器产业营收到达90亿元规模。无锡市物联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左保春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在过去十年里,智能设备在无锡物联网产业收入中的占比较大。面向未来,平台经济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创造的价值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基于此,他认为,物联网带来的将是复合型的增长,5G技术大规模商用以后甚至会带来20%~30%的年增速。

“无锡一直强调工业、制造业强市,现在我们加上了智慧的翅膀,就是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此无锡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左保春说。

作为示范区,过去十年无锡累计实施应用示范项目三百多个,其中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1个。历经十年的沉淀和滋养,示范区已经在无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了一座物联网产业的新高峰,并带动全国的物联网热潮。

与此同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牵头或参与制定物联网国家标准41项、国际标准11项,代表中国掌握着物联网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动权。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表示:“首届国际标准化大会是在无锡组织召开的,也是由无锡提出和发布的,它是物联网架构最核心的标准、最高话语权,就像一座大厦的框架,决定了全行业的高度、形状。”

他认为,此前中国在很多行业基本是跟随国际标准,唯有在物联网领域是国家标准先推出,从而影响国际标准。“我们可以挺起腰杆子说,中国是高地,引领着物联网产业的大方向、大趋势。”刘海涛说。

江南大学科研院院长吴小俊表示,十年来无锡敢为天下先,通过先行先试为中国物联网提供了很多成功经验,同时也体现了勇于试错、承担失败的胸怀。

“经过短暂的阵痛以后,智能制造带动无锡成功转型升级。面向未来,无锡作为中国物联网中心城市的地位不会变,但在核心技术、传感器和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吴小俊也把2019年看做无锡物联网再出发的元年。

在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看来,物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事”为中心,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手段。尽管过去十年中国物联网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感器技术和产业仍然受制于人。他希望无锡以十年为起点,引领中国物联网产业从1.0走向2.0。

作为先行者,无锡也有这样的自觉和担当。无锡市市长黄钦表示,无锡要高起点、高水平谋划好示范区建设的2.0版,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高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贡献更多无锡力量。

有观察者指出,以电脑普及为特征的第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成就了中关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则成就了深圳、杭州。那么,随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到来,无锡会是下一个屹立潮头的弄潮儿吗?

答案或许会出现在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