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闽商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作者|宁镜诚

福建土楼

公元1405年,即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的第三年,郑和第一次领命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中提及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如下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简单来说,其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顺道宣扬大明的国威。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中的主力舰一一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来算,其船体长达148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和一个足球场大小差不多。

船上还配备了罗盘和牵星板等当时先进的航海定位系统,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核心科技。

而制造郑和宝船的,正是从三国时期便开始和船打交道的福建人,毫无疑问,郑和宝船也属于福船的一种。

郑和宝船

郑和率领这两万七千余人从福建的长乐出洋,自此开始了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久的海上航行,其船队最远到达东非地区以及红海领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明朝建国以来的海禁政策,还开拓了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

而其中受益最大的贸易群体,正是日后在我国商界大放异彩的闽商。

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其实在冥冥之中撬动了闽商坐福船闯天下的神经。

600多年后的今天,敢拼敢闯的闽商早已在中国乃至世界,闯出了自己的名头。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福建省约有1580万本地人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要知道福建省的常住人口才3900万,闽商天性爱闯荡这一点与赚了钱就回老家盖大院的晋商,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通过不断和外来文化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起进步,这才避免了自身总是用保守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发展。

因为闽商在海内外星罗棋布,所以他们很注重宗族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特别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你会发现约有70%的华侨是福建籍,且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马来西亚近十年来的首富一一“亚洲糖王”郭鹤年,他控制了马来西亚80%的原糖市场,并在世界白糖市场占有10%的份额,祖籍福建福州;

菲律宾前首富一一“烟草大王”陈永栽,以及菲律宾现首富一一SM集团掌门人施至成,都是福建晋江人。没错,就是那座几乎包揽了中央五套所有体育品牌冠名的城市,安踏和特步都出自晋江;

新加坡远东机构的黄廷方家族,近十余年一直牢牢占据新加坡首富的位置,直到今年才被海底捞的联合创始人张勇夺了去,屈居第二,而黄廷方的祖籍,是福建莆田;

印尼前首富一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的林绍良,福建福清人。

林绍良

这批福建籍的顶级富豪当年多是被迫下南洋,历经几代人的打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可以说,打小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闽商,骨子里一直流着“不信命”的血。

那么,闽商是如何历经磨难,才拥有如今的地位的?

01

负山环海,田不足耕,闽商为谋生,往往轻生死

闽在海中

关于福建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描述:“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寥寥数语,道尽了闽人与海的机缘。

福建临海,其海岸线曲折绵长,自北部的沙埕湾起到南部的诏安湾止,直线全长535公里,曲线长度更是达到惊人的3752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20%,由此形成了三都澳、福州湾、泉州湾、兴化湾、厦门湾等优良港湾。

福建多山,其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岭耸峙,低丘起伏,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5%,平地(包括沿海平原、盆地谷底相对平坦之处)只占5%。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以发展农业为主,而闽地因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不得不接受大多数人都无地可种的现实。

福建地形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的话,福建人开局的装备简直差到极致。

不仅如此,因为福建地处边陲、多山水阻隔的原因,从东汉末年一直到明清时期,大量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的移民纷纷入闽。

据史料考证,中原士民大规模迁移入闽始于西晋,并在西晋的永嘉年间、唐初的高宗时期和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形成三段移民高潮。

大量的中原移民者与福建的原住民一一越族,后期再加上从海外漂泊至此的海洋族群,三者在不断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闽人。

与此同时,移民的大量增加将福建原本“田少人多”的矛盾不断放大,种地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

于是经商成为了大多数福建人的选择。

自唐朝伊始,就不断有闽商东渡琉球,以推广农业技术的形式开始微利的商业经营;

到了北宋元祐二年,即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正式开港,其更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闽商。

当时,闽商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也从茶叶逐渐转换成瓷器,成书于宋代的《萍洲可谈》就记载道: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但在明代之前,闽商也只是分散活跃,并没有形成气候。这种情况到了明代,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明嘉靖年间,时任福建巡抚的谭纶感慨于闽商的求生之道,慨叹曰: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到了明万历年间,李光绪更是亲眼目睹了当时闽商势力的不断壮大,于是记载道:

“安平市(泉州)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渔夷之墟。”

但由于明朝时期施行的海禁政策,闽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但闽漳之人为谋生,往往轻生死,他们与番舶夷商贸贩番物,络绎于海上。

在福建月港,每岁孟夏之后就有大舶数万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

随着岁月的沉淀,闽商逐渐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秉性,这一性格特征也随着基因的延续,成为闽商的标志性特征。

转眼间到了近代,晋商和徽商因为未能紧跟潮流而惨遭时代抛弃,反观不断同外来文化融合的闽商,却涌现了一批批凭借实业救国的富豪。

除了上文介绍的郭鹤年、陈永栽等人之外,还有“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以及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陈嘉庚等人。

直到今天,泉州晋江的万千作坊里走出的国产品牌几乎包揽了中央五套的所有体育品牌冠名;

南安水暖作为国内最大的水暖产业基地之一,独占全国6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南安人更是几乎把控了整个水暖业的销售终端;

福耀集团的曹德旺以及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等人,也在各自的领域渐渐站稳了脚跟。

曹德旺

从为了谋生被迫下南洋,到如今大大小小的闽商散落全球各地,闽商硬是将自己的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02

闽人与海,闽商与船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建因为濒海的原因,所以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敢拼敢闯、商者无域的海洋性格。

后期他们更是凭借贩卖茶叶、瓷器以及漆器迅速起家,并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经营范围多元化。今天我们抛开其他产业不提,着重来看一下闽商发家的利器一一福船。

上文中有提到过,郑和包船其实就属于福船的一种,而关于福船的记载,早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就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孙权联合刘备一同抗曹,东吴那遮天蔽日的艨艟斗舰不少就是在福建打造的,西晋文学家左思就曾在《吴都赋》中写道:“弘舸连舳,巨槛接舻。槁工楫师,选自闽禺。”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渐成,东吴的继位者孙皓于建衡元年,即269年在福建建立造船基地一一温麻船屯,算是正式开启福建在我国造船史上的领先局面。

到了隋唐时期,福州与泉州已成为南方造船中心,漳州等地亦有船厂,其所造船只载重之大、吃水之深、抗风能力之强,绝非同时期其余国家能比。

当时有的船上树有桅杆十二根,千石之船也并不罕见。

北宋元祐二年,即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正式开港之后,其更是在南宋晚期反超广州,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港。

宋高宗赵构更是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看来在切实利益面前,这位长于书法的皇帝倒也拎得清。

福船在明代时期,伴随郑和下西洋一度来到自己的鼎盛时期,但因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在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下,泉州港日益衰落。

随着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开放经商港口,我国的造船技术也早已不复当年,这一点从洋务派花重金购买西方军舰用于扩充清廷水军实力,就可见一斑。

但不得不提的是,如果说闽商经营的茶叶以及陶瓷帮助他们发家,那么福船则是闽商进行一切海外贸易的基础,说它是闽商打天下的“第一利器”,一点也不夸张。

与其说闽商成就了福船,不如说两者是互相成就。

我们可以想象,在闽商的祖辈们下南洋的日日夜夜,供他们栖身的福船早已告知了这些年轻人,向外闯意味着机遇与危险并存,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

海明威曾经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闽商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哺育自己的大海,闽人绝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

03

闽商信奉“爱拼才会赢”,对我们有何启示?

下南洋

闽商因为家乡自然资源匮乏的原因,所以极其推崇通过自己的奋斗,打拼出一份事业。他们认为“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绝不向命运低头,也从不跟生活妥协。

俞敏洪在《开讲啦》中回忆自己创业那今年,他也曾经抱怨过父母没能给自己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转念又一想,抱怨对于改变现状又有什么用呢?

他是靠艰苦的奋斗才历经三次高考进入北大,也是从贴小广告招生开始起步,一步步建立了新东方。俞敏洪身上这一点和闽商强调个人奋斗的理念不谋而合。

俞敏洪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开局的牌面如何是我们决定不了的,如果一味在这些自身无法决定的事情上耗费精力,无疑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诚然,和那些开局就拿着“王炸”的人相比,我们处于劣势,悲观地说,即使我们拼命努力,也只不过到达了一些人的起点位置。

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大不了天注定的那三分我们不要了,把剩下的七分尽量做到极致,才是你我应该考虑的事情。

闽商用自己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我的命运,但如果连折腾的心劲都没有,我们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最后,我还是想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历史悠久的福建商帮,作者吕志伟

2.闽商一一闽在海中/闽商无疆/闽商有道,来源央视纪录片

3.明清福建商帮的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作者林枫